老厦门人记忆里的清凉甜品
石花冻
●许晓春
过去的夏天,没有空调。但是心头不上“火”。
天一黑,吃完晚饭,巷子里就开始有三三两两的人坐在一起纳凉、话仙,有人直接躺在自家门口的石板条上,有人搬出小板凳摇着蒲扇,更“高级”一点的,就是抬出两张凳子再往上头放一张竹箅,美其名曰“竹皮椅”。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老厦门人记忆中的夏夜。
聊着聊着,杯子里的工夫茶淡了。“乖,去巷口买石花冻、酸梅汤来吃吃”,大人掏出钱来。听到有吃的,再熊的小喵喵都乖乖就范,端了个搪瓷缸子飞也似的跑了出去,身后洒满一长串的口水。
“石花冻”是用一种叫“石花草”的海草制作的,这种像花朵一样的海草,长在海里的礁石上,雨水多则长得越快。
采摘上来的“石花草”经过多次晒、泡后,加水熬煮成汤汁,放凉以后,就变成了果冻一样Q爽的“石花冻”了。吃的时候,通常加点糖、蜂蜜、柠檬汁,味道更佳。“石花冻”淡素可口,最适合清热防暑。
有时候,整块的石花冻被刨成条,加料做成“四果汤”。
“石花草”长在海里,而“仙草冻”的制作原料“仙草”则来自山上,也有人叫它“神草”,听起来就霸气,估计说的还是它神奇的“消暑功效”。
“仙草”叶子揉碎之后有黏液——千万别小看这些黏液,它们可关系着结冻的质量效果。熬制“仙草冻”需要经过熬煮、揉搓、过滤、结冻等步骤,冷却后的“仙草冻”呈现暗绿色半透明状,入口滑滑的,爽口无比。
如今改良后的“仙草冻”,更多地加入了红豆、芋圆、花生碎、珍珠果等五花八门的东西,可是以前那种让很多巷子里的小喵喵们牵肠挂肚的淡淡药草香,反倒越来越淡了。
而“酸梅汤”的基本工序则简单一点,适量的乌梅泡发后,加上山楂干、陈皮、甘草、糖桂花一起熬煎后,再冰镇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炎炎夏日,一碗冰爽的酸梅汤下肚,暑气全消。“酸梅汤”制作貌似工序不复杂,但梅肉的成色、熬制的火候、水质和配料的分量这些要素,才真正决定了一碗酸梅汤的口感和特色。
传说厦门最早的“酸梅汤”,竟然是民国时期中山路一带天津人“五芳斋”。这个“五芳斋”有没有卖有名的粽子,老一辈的厦门人或许不太记得,但是店里的小点心,还有解渴消暑的酸梅汤,反倒成了当时的“爆款”。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厦门有名的“绿岛饭店”的酸梅汤异军突起,成为老厦门人味蕾深处的牵挂,据说吃完西餐再来杯酸梅汤,在当时就已经是一种流行。
责任编辑:陈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