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人最敬畏信仰什么?

这是热点上讨论的话题,我今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以就教于高明!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人最敬畏信仰什么? 一见此问,思如泉涌。佛家有《楞严》,明儒赞曰:“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道家有《道德经》,吾今亦赞曰:“能识道德真玄妙,老子天下第一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人。生于公元前571年,卒年不详。(据《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五千言,被后人称为《道德经》。

《易经》和《道德经》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著作。前者被冠以“群经之始”,后者被称为“大道之源”。二者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共同来源,共同影响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

在论述《道德经》之前,必须先要对《易经》有所了解。

《易经》是古人通过仰观俯察,根据天地万物在运行变化过程之中,反映出的各种现象,总结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比如事物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人有出生,成长,壮旺,衰亡等。

根据各种自然规律,从而产生出一系列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比如衍生出以阴阳消长,来解释事物运行变化的易理派;以数理符号体系来推演事物发展过程的象数派等。

《道德经》的诞生,虽然晚于《易经》的出现,但是却从本质上揭示了《易经》的根本内涵。 《易经》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总结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德经》则更进一步,从根本上阐述了事物运行变化背后的原因。老子认为天地万物虽纷繁复杂,但是有一个总的根源,那就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虽然无法描述,但却生出天地万物,主宰着天地万物的运行发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仅从事物内在规律,论述了万事万物的内涵本质,即“道”这一核心思想。而且还将“道”的内涵进行引申,引申出用来衡量人的思想品行——“德”。

老子认为人的思想品行,只有符合了“道”的精神,才可称为德。道是德的前提,失去道便无德可言,失去德便是祸乱的开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人的品行要如何才能符合道的要求,而达到“德”的标谁?老子认为人的品行要效法天地万物,因为万物皆是道的产物,体现着道的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人既然要效法天地万物,效法自然之道,那么,应该从何入手?这就引出老子所提出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无为”。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律,自然发展变化,丝毫不需要入为的干预。一切在道的作用下都会“水到渠成”,这就是“一切自有定数”。

人作为道的产物,但与万物有所区别,人类进化产生出了“自我意识”。有了自我意识,人类为了满足各种欲望,产生了各种贪欲,有了贪欲便偏离了“道”。因此,老子才提出了“无为”的思想。 “无为”单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成“无所作为”。难道老子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无所作为?有很多人基于这种理解,以此来批判老子是“消极思想”。实际上,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天大误解。

首先要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基于“道”的思想层面之上的。万物由道所生,随道而行,最后又归于道。可以说须叟不离道之左右,丝毫没有自主的意识,就好似毫无作为一样。看似毫无作为,但万物该生的生,该长的长,该成就的成就,该消亡的消亡,没有任何一种落后。这才是“无为”的真正涵意。因此,老子才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感叹!

老子教人“无为”并非要人什么都不做,而是人的所有作为必须符合道的要求,一切行为要遵循道的规律,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无为”。可见,达到达真正的“无为”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真正达到“无为”的境界,一切皆自然发展,人类不再有战争,国家不再有灾难,万事万物将自化。故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德是以道为基础,那么老子以什么来衡量天下有道与无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最后,天地万物得道会如何?“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天地万物失道又会如何?“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讲到这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中国人最敬畏信仰什么?中国人最敬畏的不是鬼神,而是自然。所信仰的不是上帝,而是“道德”。

本人自幼喜读易道之书,热衷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探索,时至今日已越二十余载,现已将部分思想感悟编定成册,以期与四海同道互通有无,共同探讨古人的智慧。有兴趣可关注“武当易道”,本人已将初稿部分内容制成系列视频,以资有识者参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