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本书

兰若清和林洲宇在一次畅谈中,无意中聊到一本书《晚熟的人》,林洲宇说见到了作者本人,他觉得这是一本写得非常不错的书,等他看完了便把这本书送给兰若清。

兰若清当时觉得林洲宇这个人挺特别,送给别人一本书,还要等自己看完。时间一长,兰若清就觉得林洲宇肯定把这事儿忘了,而且兰若清认为林洲宇那么忙,看完一本书,那还不得一年呀。林洲宇后来多次表示,还没看完,一直在看呢。在兰若清对这本书已经没有什么想法的时候,林洲宇有一天特别认真又神秘地跟兰若清说:“今天这本书我带来了,一会儿送给你!”兰若清说:“别别别,千万别当着朋友们的面送给我!”兰若清觉得他就带了一本,当着别人的面赠送,别人没有,那让朋友们多伤心和失落呀!所以为避免这种尴尬,兰若清坚决让林洲宇等没人的时候再拿给她。

因为这本书有了林洲宇的充分肯定后,兰若清便把其他书都先放一边,专注且认真地开始看莫言写的这本书《晚熟的人》。说实话,兰若清一直没有被这本书吸引,因为大部分内容都是写的年代很久远的事情,而且从故事人物和场景以及内容,兰若清都感受不到思想的精华和文字间的氧分。兰若清常困惑,这本书哪里好看?有好几次兰若清问林洲宇:“这本书到底哪里写得特别好?!你觉得好看在哪?”林洲宇闭口不答。这让兰若清觉得好奇怪,一个一开始极力推荐的人,等真问他的时候,他又不说了!那个时候,兰若清看这本书才看到三分之二,还没有彻底看完。

凡事都很巧,等兰若清一有空就拿起《晚熟的人》开始看的时候,正好赶上清明节。清明节对于兰若清和家人来说是头等大事,比过年更为重要。与往年不一样的是,在兰若清成长的几十年里,只有一位祖辈在一年前离世,其他祖辈们都健在。所以关于生死,兰若清接触的是很少的,也没有强烈的感受过。所以这也是第一次,站在墓碑前,觉得至亲的祖辈,就这样阴阳两隔,知道他离开了,又仿佛觉得他没有离开一样。音容笑貌,点点滴滴都在眼前。甚至兰若清自己小时候调皮的场景都宛若昨天,所以这种真实的生死别离,以及对往生者的这种真切的情感,在这个清明节,兰若清第一次体验到,并且非常之深刻。兰若清感受到生命之短暂,时光之匆匆,并且想起她奶奶早早地就把自己很多物品都送人了,奶奶曾说过,生前如果不送人,死后便成了遗物了,送给别人,别人都不要了。奶奶在60岁的时候,就给自己拍了遗照,给自己准备好了离世时穿的衣服,那时候兰若清还很小,问奶奶准备这些做什么。奶奶说自己准备好,到时候不会给子女添麻烦,手忙脚乱的,对自己也好,对子女也好。现在时间一晃30多年过去了,奶奶已经92岁了,并且这次兰若清见到奶奶,奶奶比以往更精神,头发烫成了波浪卷,俨然是一位气质高雅的淑女,奶奶依旧穿着三寸高的高跟鞋,走路非常麻利,一日三餐依旧坚持自己做,思维依旧如从前般敏捷。从见到兰若清开始就嘘寒问暖,从上到下仔细打量着兰若清,一看兰若清有没有胖了,二看气色好不好,三看整个人状态好不好。兰若清从小到大每次见到奶奶都要接受这种检阅,然后在奶奶的各种赞美和鼓励中开始彼此间的对话。奶奶从90岁以后便不再登山去扫墓,但她还是会亲自准备好一切,这个时候兰若清还是觉得有一点感慨,当一个人连给先辈们扫墓都因为年老去不了了,心里是种什么感受?兰若清没有把这种感慨流露出来,但心里还是有一些难过!

相信大部分人,都认为过年是感受亲情最浓烈的时候,但是兰若清觉得清明的时候,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弥足珍贵和亲情之间这种仅一世之缘的宝贵。

当兰若清过完清明节后,再次拿起《晚熟的人》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看到了这本书的最后部分,在最后简短的篇章中,书里写了一个家庭成员的各种方式的死亡,这让兰若清深受触动。她看到了书里写的对一个死者的安葬以及安葬的过程和条件。让兰若清想起了跟张平昆一起远行的时候,张平昆在高铁上曾问过兰若清:“为什么……?!”兰若清回答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去过以后才知道,不知道自己将来死后会埋在哪,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和没有归宿感,包括家谱,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觉得可有可无,但对于兰若清这种从小接受闽北文化熏陶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张平昆当时听见兰若清说这番话觉得非常惊讶,当时两个人都很年轻,张平昆还是大家眼里公认的钻石青年。也许是因为兰若清对张平昆的问题回答地特别真诚又彻底,张平昆对兰若清说:“我的好日子也就还有……年!”兰若清也惊了一下,因为在兰若清的心里,张平昆的日子永远都可以这么好。因为这次出行,兰若清的朋友唐进程期待能见到张平昆,但是由于唐进程的父亲刚离世正在家乡料理后事,这个时候唐进程特意委托朋友给兰若清打电话,询问张平昆的行程时间,连父亲的丧事都要搁置一边,想买机票飞来。兰若清让朋友劝他安心料理父亲丧事,以后肯定还有机会。那一刻,兰若清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人的影响力竟然如此巨大,像唐进程这样已经年近花甲、小有成就,人生经历十分丰富、见多识广的人,都能放下父亲的丧事,只求与张平昆一见,这对于兰若清来说着实是不小的震撼。在这种辉煌的、炙手可热、红透大半个地球的情况下,张平昆却跟兰若清说自己的好日子还剩多少年,那一刻张平昆的神态和表情就那么深深地印在了兰若清的心里,对于兰若清来说是意外的,也是懵懂的。在下车的时候,张平昆又问了兰若清一个问题,兰若清当时选的是A答案,因为那个时候兰若清对很多情况并不知情,如果这个问题是在后来兰若清知情的前提下问,兰若清会选B答案。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兰若清一直都认为那个答案不是一个真实的答案,因为提问的前提不一样。有时候,往往答案都是由前提条件决定的,想要知道一个精确的答案,前提内容的完整很重要!

假如人生都像高铁这样可以往返就好了,但是岁月如梭是单程的,永远不可能有返程,回到过去!就像张平昆常常教导兰若清一样,一定要多想现在和未来,不要再思考过去!可是对于兰若清来说,唯有思考过去,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才能在现在和未来中更好地修复和避免不足之处。

几年之后,有一天兰若清突然听到她和张平昆共同的朋友秦兵隆说张平昆在做“地下房地产项目”让往生者有安息之处。兰若清觉得非常惊讶,这让兰若清想起了多年前与张平昆唯一的一次出行时,兰若清说过的关于埋哪的话题。秦兵隆建议兰若清好好劝劝张平昆,这个领域最好不要碰。兰若清表示,一自己真的不知道张平昆在做这个方向,二有可能张平昆不是真的大刀阔斧做,只是想给祖辈们有一个安身之处。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兰若清一直没有机会跟张平昆说起这方面的话题,这个事便也就这么随风而去。但是这次清明节,兰若清从其他的信息来源,确认了张平昆在往这个领域发展,兰若清也真的发自内心的想劝张平昆不要触碰,如果已经开始了,最好也趁早适可而止。因为兰若清从内心觉得,地上房地产也常有纠纷和争议,何况这“地下房地产”呀,万一这地下的往生者,哪里有什么矛盾和争议,又要到何处去解决呀……。

所以当兰若清看到《晚熟的人》这本书,描写的人的离世与埋葬时,真的被深深的触动。生命真的好短暂,除了时光的内容和质量,还有什么好追求的?问这世间什么最为珍贵,唯有时光!而人生还剩下什么是可以共享的?其实,想想也就唯有时光罢了。再想到送给兰若清这本书的

林洲宇,兰若清也和他谈过生死的话题,也是在车上,只不过是在高速路上。那时候兰若清和林洲宇还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很奇怪,跟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竟也谈到了生死,兰若清说自己就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很多人能手捧鲜花欢送她,然后觉得她还不错,还是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些许美好。林洲宇当时也有点惊讶,那神情跟张平昆还真特别像。兰若清总是无意中就发现很多很多巧合,也许这也是兰若清总觉得自己内心特别信任和依赖林洲宇的原因之一吧!毕竟不是跟谁都会谈论生死的话题的!一定是内外力的原因才会在某一刻自然而然地触碰到这个话题。

兰若清一开始看《晚熟的人》这本书仅仅是出于好奇,这本书到底好在哪?其次是送书的林洲宇很特别,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坚持要把书看完再送兰若清,而且花了那么长一段时间去看,以为是玩笑话,又那么认真地去兑现。因此作为回馈兰若清对待看这本书也是认真的,总是在睡前,内心最安静的时候,认真阅读。但是没有想到这本书的重点是在最后对生死的描写和感触,而这样的内容不仅唤起了兰若清与张平昆的记忆也把兰若清与林洲宇之间的很多对话的场景再次呈现。

岁月里的故事,总是早早就埋好了伏笔,不知道哪天就冒出来意外或者惊喜。面对命运,就像书里写的人物一样,是无力的是茫然的,即便用尽全力,也会猜不到结局!幸与不幸从来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就像曾经兰若清遇见张平昆是惊喜,后来遇见林洲宇是意外。但是张平昆给了兰若清一个意外,只留给她一个背影。就不知道林洲宇给兰若清的是什么,兰若清猜不到,希望是惊喜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