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庄:辞第输高义
天平山庄:辞第输高义
印象中的苏州园林是隐在市井中的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在城市里开辟出天然的意境,让大隐于市的人得山水之趣。天平山庄不同于通常印象中的园林,是一处山地园林。背倚天平山,有足够的天然景致可用、可借,省了很多造景的工夫。
天平山庄是以山林为苑,揽山石入园,蓄山泉为池,屋舍顺山势错落的山地园林。据说早在唐朝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在此读书游览,如今有“乐天楼”存纪念。楼后的山上一泉,是白居易和当地百姓一起动手筑坝为池,还吟有一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自此,泉名“白云”。
自北宋范仲淹之后,天平山有了新的涵义。被称作“范坟山”或“赐山”,这里有范仲淹的祖坟,奏请将原白云庵改为功德香火院,宋仁宗赐寺额,也将山赐给了范家。此后近千年,提起天平山,首思范仲淹。
同为范姓,我特别留意范姓名人在苏州的印迹,除了范仲淹,还有范蠡和范成大,范蠡的遗迹多只在地名中,范成大的石湖和范仲淹的天平山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无疑范仲淹对苏州的影响更为深远的:范仲淹本是苏州人,在出任苏州知州时创立庙学,即文庙和府学合一,自此有了“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的说法;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回原籍苏州,捐地1000亩,首创义庄,如今的苏州有街名叫“范庄前”,这条街上有所“景范中学”;在名人辈出的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中央就是范仲淹塑像,包括姑苏城的设计营造者伍子胥等苏州先贤分列两边。
天平山都属范仲淹家族,是显赫的,而这显赫不是拥有的土地田亩,而是山麓那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牌坊的精义,这样的士人情怀,无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是敬仰的。范仲淹也是一直践行“先忧后乐”。关于苏州府学,所有的苏州 人都有一个故事:府学所在的人民路是姑苏城的南北主路,曾叫“卧龙街”,府学处在龙首位,龙尾即是北寺塔。风水师说此地风水极好,拥有者有利于后人科举及第、福延后世。范仲淹却认为:“吾家有其贵,敦若天下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就没有一家所有,而是建成了惠及大众的府学。清乾隆首次驻跸天平山,感念范仲淹立府学、建义庄,取义杜甫诗句“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赐匾“高义园”,并题诗二首。
天平山庄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范允临少年失怙、家道中落,工书画,擅园林,入赘当时的留园主人徐泰时,与夫人徐媛都有书画流传。据说当时他迁任福建参议,没有去就任,就在天平山麓建房。如今的天平山庄有范参议祠,说是他的后人所建,以纪念他建山庄的功。
走进乾隆御赐的高义园牌坊,穿过接驾亭,迎面的湖水周边尽是高大的枫树。缘湖任何一边可走进山麓山庄的厅堂,走在其间,时而近山,时而从门窗看到湖面和环湖的古枫。建筑随山势多有台级。登山石级就在园后,登不多远即是白云泉,继续穿过一处称作“一线天”的石夹缝即可登顶。其实在这自然的山林里,园林宅邸已退为次,人们易于忘情于自然山水林木。人们总是在游园子时,抬头张望后山,也被高大枫树、银杏树吸引目光。何况诺大的山都是范仲淹主题,有足够的空间让后人创造敬仰他的主题,在山庄的西边是范仲淹纪念馆、范仲淹祠、三太师祠,东侧的是祖坟和神道,有着范仲淹高祖范隋的墓,是范隋带领这一支范姓从北方迁来江南。
有人研究范仲淹身后,家族兴旺八百多年,为文为官多有成就,他的儿子范纯仁即位至宰相,且被称为“布衣宰相”,这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称呼。建造了天平山庄的范允临书画很有成就,据说当时与董其昌齐名。包括近世的“同南社”发起人范烟桥,直至现如今的范仲淹后人除了在文化上的成就,也多有继承他“先忧后乐“的精神。这种精神形成家风,人们多认为正是这样的家风,让范仲淹后代绵延兴盛八百多年。
今人喜爱天平山,多是敬仰范仲淹,也有一个原因,是为深秋季赏枫。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赏枫地。山庄分布着众多的不同品种的枫树。其中的很多高大古枫树已有四百多年的树龄,是明万历年范允临当时所栽。前人栽树,后人赏枫。人们如今醉在秋枫里的时候,也会想着范允临当时的辛苦,想起“先忧后乐”的范氏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