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回乡葬母

宋仁宗皇右四年(公元1052年)三月,与“孟母、岳母、陶母”并称为“四大贤母”的欧母,在南京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当时,欧阳修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对于母亲的溘然长逝,欧阳修悲痛万分。上奏朝廷辞去官职,匆匆交接完所有公务,欧阳修便守护母亲的灵柩来到颖州(安徽阜阳)私第守孝。次年八月,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乡安葬。

踏上回乡之路,欧阳修伤痛无比。四十二年前,父亲在江西泰州推官任上病逝,当时他年仅四岁;次年,年幼的他同母亲,叔父送父亲灵柩回乡安葬。现在,叔父欧阳晔已作古十五年,为他的成长成才耗费了一生心血的慈母也撒人寰,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短暂。在他心目中,母亲是如此的伟大:父亲一生为人敦厚,为官清廉,死后未给家人留下“一瓦之覆,一垅之植”,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以荻杆为笔,以沙盘为纸,教他读书识字;懂事以来,母亲以父亲的事迹教他为人为官的道理,在他心目中树立起父亲为人宽厚、乐善好施、心系苍生的高大形象;踏上仕途以来,他屡次蒙冤被贬,母亲伴随他辗转南北,历经风雨,为此他深感内疚,母亲却反而经常宽慰他,帮他扬起生命的风帆。

父亲死时,母亲不到三十岁,为了儿子,这位江南望族的大家闺秀,守寡四十多年!现在母亲去逝了,他感到欠母亲的太多太多……

尽管是第二次回故乡,但欧阳修对故乡的感情却 是如此厚重。十年前,他应吉州知州李宽之请写过一篇《吉州学记》强调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希望故乡多培养治国栋梁,如果不是葬母心切,他多想去吉州学舍看看。途经吉安县永和镇,见镇上冷落萧条,人人脸色腊黄,连忙派人打听缘由,原来镇上正闹瘟疫,很多人身染痢疾。欧阳修从船上取出车前子,派人分送到患者手中,不久患者便康复了。车前子原产河北,数年前欧阳修受了盛暑湿热,屙痢不止,众大夫束手无策,是欧母偶遇土郎中献车前子,才得痊愈。这次回乡,他带了一些回来以备急时之需,刚好派上了用场。据说,乡亲们为纪念欧阳修的救命之恩,将吃余的车前子播种栽植,从此吉安有了车前子,车前子也成了吉安传统出口药材。

回到祖居地永丰县沙溪镇,前来凭吊欧母的当地官员络绎不绝,很多人认为,欧公是朝廷 重臣,皇上亲信,欧母又受朝廷封赠,其丧事应办得隆重、风光,欧阳修不同意。他知道母亲一生节俭,不事奢华,他只希望母亲尽早同父亲合葬,入土为安。然而,似乎上天有意让人们凭吊欧母的时间拉长些,风水先生挖好墓穴后,连降大雨,预定的下葬时间只有改期。为此,欧阳修对着西阳宫对面的高山沙山岭写了《祭沙山太守祈晴文》:“修谨告祭于沙山太守之神:修扶护母丧,归附先域,大事有日,阴云屡兴。修不孝罪逆,赖天地鬼神哀怜,行四千里之江,得无风波之恐。今即事矣,幸神宽之,假三日之不雨,则始终之赐,报德何穷!尚飨!”(《居士外集卷二十二》)祭文焚烧后的第二天,大雨停歇,天气转晴,欧母下葬。当时清江县令李观受朝廷之命写祭文:“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飨!”起居舍人,知制诰吕臻撰写墓志,工部郎中、知制诰王洙篆盖,大理石评事陆经将墓志书写在碑石上。

安葬好母亲后,欧阳修在距离父母墓葬约一华里的西阳宫(时名“西阳观”)内结庐守孝。其间,他搜集资料,修欧阳氏族谱,还写了《自识父墓》一文。偶有闲暇,他登山临水,陶醉故乡如画风景;或到村民家做客,体察民情。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游子回乡的那种亲切与温馨。有时,他还会到十里外的宝锡庵(又名“宝锡院”)走走,同庵里那位文学修养颇高的道士谈诗论道,两人因此结下深厚情谊。同年冬天,欧阳修因身体不适,离开故乡回颖州养病。考虑到自己长年在外做官,忠孝不能两全,他只好委托西阳宫内的道士祭扫父母坟墓,代尽孝子之责。离开故乡时,宝锡院的道士赶来送行,并向他索诗,因欧阳修正忙于答谢亲友,没能让道士如愿。但欧阳修却始终记在心里。

八年后,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并进封开国公又主持国家军事工作的欧阳修,托人送来一首七律《寄题沙溪宝锡院》:“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人的热情好客,故乡人的勤劳纯朴,让欧阳修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离开故乡的第二年五月,三年守孝期满,欧阳修回到朝廷,受到重用,官越做越大,但他对故乡的感情却从未改变。他多次要求回江西做官,但朝廷不允,回乡葬母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故乡。

(0)

相关推荐

  • 王冕的孝心

    王冕的孝心 作者:弘虫 关于王冕的孝,<儒林外史>开篇就有生动形象的演绎.说王冕很小就懂得体谅母亲的难处,小小年纪就给秦家放牛,以补贴家用.小说中有王冕与母亲的一番对话:"娘说的 ...

  • 孙遇:三度被徽州人联名挽留的三品徽州知府

    孙遇:三度被徽州人联名挽留的三品徽州知府 司马狂/文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徽宗改歙州为徽州,至辛亥革命后(1913年1月施行)废府留县,除去元代1357-1367年改称兴安府以外,徽州府 ...

  • 欧阳修生在四川,长于湖北,公认的欧阳修故里为何是江西吉安?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父亲,名叫欧阳观,他在北宋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欧阳观是大器晚成的人,他高中进士的时候,已经49岁了. 公元10 ...

  •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如何形容苏轼的人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够豪气!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够雅气! 一年好景君须记, ...

  • 【田 华】大鸟吊孝天悲廉臣

    作者/田  华 [成语中的华阴故事](四) 大鸟吊孝天悲廉臣 在我国汉语成语中,有个"大鸟吊孝"的成语,也是出自我的故乡华阴.这则成语说的是一代廉臣杨震饮鸩身亡后丧葬时出现的稀奇事 ...

  • 欧阳修和应城的情份

    欧阳修晚年为<欧阳氏谱图>作序,在纵述欧阳家族自夏禹以来"先君诸父之躬行"后,明示族人,他的叔父欧阳晔"进士及第,所得俸禄,分养孤遗.其兄之子修少孤,教之如己 ...

  • 民间故事:道判

    崇祯年间,成都府人张霄,因痛恨朝廷腐败地方官员贪污成性,就投在大顺军中做了个将领.他这个人作战勇猛,每每视死如归,很少有败绩出现,在军中的威望颇高.张霄七八岁时,他居住的地方闹虎患很严重,老虎大白天就 ...

  • 农村俗语:“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到底有何寓意?年轻人要清楚

    中华文化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其中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农村流传下来的俗语也是如此.古代人的思想与现代人不太一样,可能古人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重要道理,用简单的话语总结出人生.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 ...

  •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为何有这种说法?看完总算明白了

    在社会生活中,流传着很多通俗易懂的俗语,这些俗语都体现出了先人地智慧.虽然是有很多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淘汰了,但是还有很多俗语留了下来.从古至今,丧葬制度是非常讲究的,因为从丧葬制度上能够看到人们对死 ...

  • 梁山108将个个结局悲惨,唯独他看透宋江,回乡探母一去不复返

    <红楼梦>和<水浒传>都属于四大古典名著,其中,<红楼梦>是不全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了一大半,古往今来,红楼梦不全被很多人看作是一无法弥补的憾事. 对于曹雪芹红楼 ...

  • 【远方•夜读】安徽《回乡祭母》作者•枯树 主播•小梅

    回乡祭母 文/枯树(安徽) 清风吹动白云 小溪牵动山的灵魂 老屋 古井 碾盘 石滚 头顶着旧日子 深情的与我相认 挤进旧时光 寻找曾经的吻痕 老屋早已伤痕累累 小鸟守在屋脊上 模样比飞上蓝天的雄鹰更迷 ...

  • 19岁骗母亲离家当兵,39岁成司令回乡探母,却被母亲打了巴掌

    古往今来任何一位母亲眼中,孩子都是上天恩赐最为珍贵美好的宝物.从一餐一饭.一针一线,又到生死别离.殷殷切切--母爱润物无声且无处不在. 纵观古往今来,如孟母三迁这般凝聚着母亲深情的故事不计其数,而开国 ...

  • 巢湖传说:韩信葬母于汤山的传说

    巢湖传说:韩信葬母于汤山的传说 2021-06-02 19:06·最忆是巢州 作者:王师 汤山位于市区东北6公里处,千百年来因温泉而盛名. 大凡以汤为名的山是有温泉的,全国各地有多个,每一个汤山的脚下 ...

  • 聊斋故事穷书生卖地葬母,乞讨寻父尸骨,多年后终考中进士

    聊斋故事穷书生卖地葬母,乞讨寻父尸骨,多年后终考中进士 陈玖的父亲陈子言是县里的名士,很受人尊敬,同县有一个富商周昌,因为仰慕陈子言的名声,所以将女儿春燕许配给了陈玖,两家结为亲家. 后来,陈子言考取 ...

  • 开国中将刘忠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沿街乞讨,痛哭大呼:儿不孝啊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这是清代名家蒋士铨(quán)的<岁暮到家>,可怜天下父母心 ...

  • 梁山108将最聪明的人称回乡探母,逃过招安生死劫

    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对人物的刻画描述十分生动形象,可以说每个好汉都有自己独有的本领,每个都是个顶个的好汉,因为各种原因走上和朝廷对抗的局面,其实很多都是因为奸臣所害,因此从一个英雄成为了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