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道德经》第8章,领悟“水之美”,做个有道之人
《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够用语言精确形容的,就如庄子所说: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道不特指某一具体事物,但道无处不在。我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来定义“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形容道。比如,老子经常用水、婴儿来形容道,这样大家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我们若能读懂《道德经》第8章,领悟“水之美”,学习水的4种美德,也可以悟透何为道,然后努力做个有道之人,做人至柔、至刚,无往而不利。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1、滋润万物;
《道德经》第8章便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见,水可以滋润万物,助长万物的生长,天生就具有奉献精神,即道的“仁爱”。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赚了多少钱,也不是靠自吹自擂,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多大贡献。就如杜甫诗句中所写“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也如李商隐诗歌中所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人生很短,我们也要努力做个好人,尽自己最大努力,滋润身边人,这样才能无怨无悔。就如明代思想家冯从吾对圣贤之道的总结:“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
2、不争名利;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实就是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度总结。水不仅是像天道那样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而且像天道那样只是贡献、施与,而不与万物争夺名利。
一般人,喜欢聪明计较,处处争名夺利,生怕自己吃亏,但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但是大智慧的人,懂得顺应“不争”的天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最后反而收获最多。
孔子也强调“君子无所争”。为什么越是大智慧的人,越喜欢强调不争呢?因为在表面上争名夺利,显得格局小、肚量小,容易与人结仇,难成大事;你越是不争名利,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最后反而名利都来了。
3、海纳百川;
《道德经》第8章还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水往低处流,水停留在人们都厌恶的低洼之地,擦污纳垢,海纳百川,最后他反而最接近“道”。
一般人,都是喜欢美好的事物,而厌恶丑陋的事物。但是水正好相反,它没有偏爱心,只是顺其自然地接纳包容万事万物,最终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成为“百谷之王”。
所以,做人也要像水一样,“心善渊”,具备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一个人越是成熟,他眼中看不惯的人或事物越少,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也最快。当我们放下了傲慢与偏见,学习水那样包容的大德,也是人生真正开始的时候。
4、谦虚低调;
《道德经》中所说的“处众人之所恶”,不仅有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意思,还有谦虚低调的深意。一般人,都是喜欢高高在上,但是水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即“居善地”。
正是因为水有谦下之德,姿态放得最低,所以它才能汇聚大江大河。就如老子所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一个人,若是虚怀若谷,能够如同溪谷一样滋养天下,就能保持自身道德品质不丢失,回归到婴孩一般纯真自然,道法自然,最终受益多。
古语有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可见,水是因为能往低处流,所以可以汇聚成江海;人如果不骄傲自矜,懂得谦虚低调,也可以深得尊重,位居高位。正所谓是“水低成海,人低成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我们若能领悟“水之美”,学习水的4种“美德”——滋润万物、不争名利、海纳百川、谦虚低调,便可慢慢领略道的真谛,做人至柔、至刚,无往而不利!朋友们,您觉得“道”最像哪种事物呢?欢迎留言互动!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