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二)

三、“误品先缘识字差”之再一个层次的识字问题——弦外之音:双关

(一)双关与诗味

本书这里所言“双关”,不仅仅是常规修辞手法层面的双关,而是拔高之后指向诗歌的属性(所以,本书所言双关,涵括传统所言的“隐喻、比兴”等概念)。典故之为酒曲,助就诗味,而所有的诗歌的诗味,都应当有“双关”之味。苏东坡《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技二首》(之一)云:“论画以形似,识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诗一语中的。所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即是天人合一,即是双关矣!倘若为写杯子而写杯子,为咏花而咏花,其诗无味矣,何必写诗?以文记之足矣!诗,何以尊为六经之首,本非偶然。

(二)双关简说

双关,汉语修辞格之一。常释为:“字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含着另一个意思”。双关有一些别称,如清朝翟灏 《通俗编·识馀》所言:“ 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 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一般说来,传统把双关分为二者,也即谐音双关和谐意双关,前者易,后者难。下面分论之:

1、谐音双关

宋朝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以此类推,倘若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同时表达二者及以上意思,即是谐音双关,譬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

《杂曲歌辞·其十·竹枝》

以“晴”言“情”,通过同音字达成。一般说来,谐音双关对于兼明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多为语音关系,意义上联系不大,比如上面,晴天与情感,意义上有何联系,不甚明了,也不要求明了。谐音双关,是很多民歌体的常用手法。

再如:“偶因一语蒙抬举,反被多情又别离”(时代不明《咏伞》)

将“语”读为“雨”,“情”读作“晴”,诗意由“人”转向“伞”。

再如:“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南北朝 《青阳渡》)

“轻捣”者,“倾倒”也。

谐音双关,其使用非常广泛。常见如《水浒》中“吴用”、“宋江”都是众所周知的双关人名。其实,《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零待遇”?大名鼎鼎的“范蠡”不就是“泛蠡”(蠡:瓠瓢)?

松颜客尝以《道德经》谐音,得茶联一:倒可倒,非常倒。茗可茗,非常茗。

2、谐意双关

谐意双关者,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性,构成同时表达二者及二者以上的意思。譬如:

一池春水绿油油,难洗妾身满面羞。

自恨妾身非织女,我郎何必学牵牛?

这首诗背景大概是某才女嫁了一痞子丈夫。其夫盗牛,待审于县衙,才女求情于县官,县官令作诗云云。诗中“牵牛”不仅仅是“牵拉牛”之“牵牛”,因上句有织女作铺垫,可双关为“牛郎”之“牵牛”。

再如苏东坡有《初到黄州》诗云: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梁代何逊,唐代张藉,宋代孟宾于等诗人均曾任过水部郎官职,作者责受水部员外郎。依前例,故称“诗人例作水曹郎”。然,“诗人”亦“湿人”也,故为“水曹郎”乎?

试读下诗,思考其中的双关: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

这首《南歌子》让我们清晰的得出结论:“烛(嘱)伊”与“围棋(违期)”的双关艺术效果,逊于“长行”与“入骨相思”,盖因前者谐音,后者谐意。

双关不一定局限于字、词、句,用整首诗营造的双关,会更加耐人寻味。如: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闺意》

此诗又名《近试上张水部》,实为干谒之作。而张籍以《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答之,一场拉关系的“跑官”事件,愣成了千古佳话,双关功不可没。

张籍确实善用双关,比如说他的名作《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最后两句最为有名,也最让人误解,“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还是节妇吗?其实,此诗又名《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乃是张籍为婉拒节度使李师道的拉拢而作,既明志且保身,得于双关也。

以上《近试上张水部》与《节妇吟》,常被释为“比兴”之作,愚究其功用,无非仍为兼明二者。一言以蔽之,“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余尝有《中秋》诗曰:“中庭俯仰几多思,秋飒岐山正气滋。快意克强除恶事,乐看明镜近平时”。如读不出此诗中的三个人名双关,此诗无味矣。今人读温庭筠诗作,囿于“花间鼻祖”称号,所见无非闺阁,又焉知飞卿非为感时不遇?

附:谐意双关诗作一首,读者自鉴。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黄遵宪《今别离》

3、双关诗中的奇葩——双关药名诗

“大儒出处严防己,肯任雌黄道路饥。王不留行孟子去,漫劳尹士劝当归。”

——清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 》

内含“防己、雌黄、王不留行、当归”四味中药,浑然天成。

再如:

想思意以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陈亚《生查子 闺情 其一》

内含“相思,薏苡、白芷,紫苏、苦参、狼毒、当归、远志、樱桃、菊花、茴香”十一味药物,但是,依拙见,药名双关诗以不打断诗歌节奏为佳,因五七言的节奏基本为“(二)二三”(最后的“三”可断为“二一”或“一二”),故而“紫苏,苦参、茴香”不是在正常节奏之内,稍逊。

让人读不懂的不是好诗,让人一读就全部清楚明白的也不是好诗。好诗或许应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让任意读者都无碍理解的通用意思,一层是留待知音知己才懂的深层意思(甚至还有作者都始料未及的其他层意思)。如此,这样的诗才有强悍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历经千秋而不衰,是为“双关”于诗歌之意义。

(三)双关之忌

双关最忌“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自古避讳,多是因谐音双关而避;清代“清风不识字”之狱,亦因双关而起;我国民间节庆风俗多因双关而大有讲究,诸如“倒贴福字”、“拾柴进家”、“给媳妇煮生饺子”等等,数不胜数。曾见一结婚请柬,格式如下:花开有时,幸福有期,某年某月某日某某诚邀......“幸福有期”非好口彩,若改为“幸福无期”?亦未当也!可见,双关之忌,非是小事。

本章权为学诗入门,限于才情,舛谬难免。识典、用典、双关云云,固然重要,然,钱钟书先生丫鬟小姐之言,不可不思【注一】,故,《松颜诗话》尚有更多更重要问题将在下面各章逐次讨论。

(0)

相关推荐

  •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诗中双关谐音巧妙无比

    前言 前天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出自温庭筠的<南歌子詞>二首,其一: 一尺深红朦麴尘,旧物天生如此新.合欢桃核终 ...

  • 破衫却有重逢处,一饭何曾忘却时,苏轼此诗平平无奇却另有机关

    前言 昨天写了<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诗中双关谐音巧妙无比>时,提到了苏轼的一首谐音诗,比起温庭筠来有过之无不及. 而且这首诗更有故事,今古两个版本一个索然无味一个妙趣横生 ...

  • 读刘禹锡诗歌,道是无晴却有晴,看古诗词里的谐音双关

    刘禹锡是唐代的大诗人,他和柳宗元深得唐顺宗的信赖,参与了永贞革新运动,"二王刘柳"的称呼就证明了他的实力.刘禹锡诗文俱佳,他的<陋室铭>相信大家都能记诵,他写的咏史诗&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二)

    首先,诗之为诗,在于其独有的形式与意味.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曾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即"诗味".就语言形式而言,杨万里认为诗要有诗味,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第二部分 下面本文重点以众所周知的<春晓>和<过故人庄>为例分析说明孟浩然的暗用典故. <春晓&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五)

    借用(化用.明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 周公与王莽二典,并非白居易所真正要谈论的,而是借此两典,引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六)

    反用(明用) "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这首偈语,是针对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灵镜台,时时勤拂拭,勿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七)

    再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李壁<王荆公诗注>言"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九)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 评定孟浩然诗风之清淡,由来已久:杜甫<解闷十二首>言:&quo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一)

    (五).用典之忌 其一:忌冷典.僻典. 用典的目的是精炼而省力,且留白供读者思考,甚至让读者加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如果用冷僻典故,效果则背道而驰.诗可含蓄,不可阻隔,写诗写到"无人会得凭阑意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3.典故的赏析 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千百年来,我们赖以诗歌而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典故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三)

    (二)诗之典故的认识问题: 1.典故与替代字 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很有名,其言如下: "炼句下话,最是要紧,如说桃,不可只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