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里求其法(九)

二、结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看词之起承转合

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转: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结合今日再看“起承转合”

起: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

承: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转: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

合: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四、起承转合 常见构建

赋比兴?

朱熹言“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朱熹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朱熹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静夜思》——一分钟搞定“赋比兴”

松颜客曰:《静夜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近体诗的常规模板:起句要求“平直”,“赋”正好铺陈直说来担纲;承句要求“舂容”,“比”由此及彼拓宽诗路,正好承担;“转”之变化、“合”之“渊水”往往一气呵成,“兴”之“先言他物”就是转,“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合”了。“赋——比——兴”是一个逐步的由实转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实现过程。所以,“兴”往往是诗眼所在,因为诗言志,“兴”即其情志。

松颜客曰:转句常用“帽子”——用以强行开启合句高度的字眼(常为半句话效果,言之未竟也,亦言之不硬也)

但:

但使龙城飞将在

欲:

欲穷千里目

只:

只在此山中

莫:

莫愁前路无知己   (亦可腹中: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知细叶谁裁出 不敢高声语

松颜客曰:起承转合是对诗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最好认识,虽说法无定法,自古明贤高手作诗未必恪守此法,却总和于此法。尤其对初学诗者而言,更是是无上良方,按图索骥而登堂入室,事可期也。愚见:作诗起句最忌太高,否则无以为继,如起句实在高超,不妨移至合句。

又:起承转合的形式构架:

松颜客曰:作诗当以“意”、“境”上之起承转合为佳,形式上之起承转合,次之。

譬如:

1、数字配搭起承转合:

(1)递增或递减式

山村咏怀(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西游记(吴承恩)

十里长亭无人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声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2)常规数字全嵌

《吾于武夷》

松颜客

一篙九曲八风和,

两岸千萝万绿阿。

四顾六虚三五度,

十分百越七分歌

2、颜色、方位等等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唐)

(0)

相关推荐

  • 书法也要“得性情之正者”

    元倪云林在<谢仲野诗序>中谈作诗时认为作诗当"吟咏得性情之正者"."正"其实是中国艺术哲学审美的核心内容,失去"正",便是&qu ...

  • 诗词||七绝·今宵明月不谁知,正好无眠可作诗

    七绝·今宵明月不谁知,正好无眠可作诗 覃金诚||福建 (一) 今宵明月不谁知,正好无眠可作诗. 纵使山重隔路远,万家灯火总相识. (二) 频向云中寻月影,窗前秋色送秋凉. 无眠此夜谁人问,惟有诗情吟故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一)

    为<松颜诗话>教学而做 松颜客 诗情千解本由他,误品先缘识字差. 心想其人如啖蔗,身临其世甚烹茶. 入乎其里求其法,出得其中吟趣斜. 意逆由君无不可,环肥燕瘦比三家. "当名辨物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三)

    二.无韵不成诗(说押韵) 诗歌生于韵,凡不押韵者,愚见均不为诗,纵翻译而来的外国诗歌亦然.今有不押韵之所谓现代诗,非诗也.何故?试问千百年来,诗之别体纷出,"藏头诗"."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四)

     2.押韵的意义与作用 (1)保证诗的特征:用声音的范围保证句式的呼应和相对整齐:用音义的联系加强句子的联系而构建有趣. 自<诗经>的重章叠句,我们可以看出,从口头创作开始,古人主要就是靠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五)

    (3)和诗(依韵.用韵.步韵)简说 关于依韵.用韵和次韵(步韵),前人解释颇多,略选如下: 其一:宋·刘邠<中山诗话>: "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六)

    (4)押韵之忌简说 关于押韵之忌,古人要求甚严,愚见诸如"撞韵"."犯韵(挤韵.冒韵)"."哑韵"可略.错押韵部之"出韵(落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七)

    上平七虞 虞愚(自娱)娱(以舞以娱)隅(墙的弯曲边角处,不清)无(无,舞也,不清)芜(草丛生,物无)巫(以舞娱神)于(娱声)衢(为四通八达的道路)癯瞿(忧悼在心,看不真切)氍儒(巫中礼仪者)襦濡须需(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八)

    三.句式章法兼言近体诗之"格"    (一)老生常谈之起承转合 1.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q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

    诚如启功先生言,宋后的诗是仿出来的.仿,即是舍志而摹法也,盖诗之本,在于心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今心志所在全是"法",沦于"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一)

    (二)对仗 对: 手执丵(zhuó 齿状仪仗),表"高举仪仗"义. 仗: 手执器仗,"高举器仗"义. "对仗"连在一起,就是意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