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的清军能否和拿破仑的军队抗衡?|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猎户座零战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7000字 阅读需要2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拿破仑作为家喻户晓的军事奇才,留下了不少名言,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

◎ 拿破仑关于中国的相关言论,基本都是出自他的私人医生奥米拉的回忆录《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但原文并无“睡狮”提法,属后人意会。

然而俄国的严寒,滑铁卢的转折,给这位巨人的事业提前画上休止符。未能与大陆东端的另一个超强势力交手,可能是拿破仑的遗憾吧。

那么,我们今天来开开脑洞,如果拿破仑有一天眼前白光一闪,带着大军穿越到正值盛世的大清(拿破仑崛起到称帝时间,大约是乾嘉朝)。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呢?我们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一番。

◎ 被打到脱肛的大清

在知道一支高鼻深目,语言难懂,衣着奇怪的蛮子瞬移到他的领土后。清帝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虽然不知道对方的来意,但他已经动了杀心。之所以如此果断,是因为按照中原统治者的逻辑,四夷拜服是天经地义

这支蛮子目中无人,且对孔孟之道嗤之以鼻,还带着挂着十字架的萨满四处妖言惑众,成何体统?

◎ 蛮夷在中原皇帝面前的正确姿势

清帝虽然不明白对外交流会带来小农经济解体,但“士农工商”的格局是晓得的。要是那些刁民跟着洋鬼子造反,不好控制了怎么办?

想想就发毛,他立马派信使给那位叫“拿破仑”的酋长寄信,“犯我大清者,虽远必诛”。

当清帝的信使将战书交给拿破仑时,信使被这个蛮夷小矮子的倨傲态度惹怒了——他居然和多年前前来进贡的英夷一样,不愿下跪。信使撇撇嘴,心想几日之后,定要见这个红夷人头。

那么,大清的实力真足以完成此“壮举”吗?

首先是时间问题,几日击溃拿破仑不现实。事实上,以当时清军的行动力恐怕得花费数月时间

不少人以为,秦制国家的动员率和动员速度一定很快。其实不然,我们看到甲午中日战争,清军仅统计八旗兵、绿营兵和乡勇,总兵力就达到了一百万;日本陆军只有7个常备师团,共123000人。比例几乎是8:1。

◎ 乾隆帝下江南时,在江宁检阅的精锐部队

但实际上,真正可战之兵不过五万。在这可动员起来的五万士兵里,能投放的兵力就更少了,在不少战役中,日军人数都比清军多二分之一到两倍。总体上看,历次侵华战争。清军只要伤亡两万多人,就该签条约投降了,所谓体量优势基本发挥不出来。

在洋务运动之前,清朝单次战役能动员的人数,加上小农国家军队的行军速度,恐怕承受伤亡的能力只会更低。

而拿破仑战争时代,不少次战役人数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级别。在1790年,法国军队就达到了将近150万人。据统计,整个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总的死亡人数以十万计。

所以,18世纪的末的清军行动不仅极慢,而且根本无法动员上百万大军,拿所谓体量碾压拿破仑的军队。

从指挥系统看,清军也落后于法军。清军没有发展出近代的军阶系统和军团系统。而拿破仑在制度上作出创举,引进师团制。他将不同的军种,例如步兵、骑兵炮兵混编成一个部队。各师团就可以利用多元化的部队独立作战了。若干个师团还可以集结成军团,并设置独立的指挥部门。大大增加了一支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

◎ 影视剧中拿破仑的军队

拿破仑不拘一格选人才,据统计,在大革命之前,法军七成的指挥官都是贵族。而法国大革命后,平民进入指挥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拿破仑任人唯贤,不计较出身的结果。比如让·拉纳是个弼马温(马廊管理员),骑兵队长阿尚·缪拉是旅店老板。

◎ 让·拉纳,法国大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将领,法兰西帝国元帅,“军中三勇”之一

清军用将,多半爱用文官。比如乾隆朝的一些将领,比如乌雅·兆惠一开始就是笔帖士的身份,后来才被授予武职。读四书五经的士大夫懂军事的在少数,懂数学的更是凤毛麟角,武举人更是对平方根之类的摸头不知脑。

而欧洲人此刻已经发展出了现代统计学和力学。无论是统计军队人数,还是计算炮弹弹道,都优于清军

此外,拿破仑重视军队的粮草和后勤保障(法军有标准化的军粮和保质时间更长的早期罐头)。而清军的军粮保障,以及抗风险能力极为落后,清军干粮主要有粳米、粟米、青稞面、白面、炒面、大饼等;副食和调味料主要有乳油、酥油、茶叶和盐;甚至得牵着活牛、活羊行军,以便吃到新鲜肉食

此外,拿破仑还会就地征调粮草,大大节约等待补给部队的时间。即使在欧洲,拿破仑大军的行军速度也是他国军团的两倍。

拿破仑曾说过,“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他专门建立军需仓库,还建立了随着部队一起行军的“中转仓库”。他还会给部队统一配发弹药,每次作战前就会在前线专门设立军火库。

◎ 战时医院的存在,让法军伤员的存活率得到提高

有把握认为,在应对瘟疫肆虐、补给短缺、恶劣天气等随机事件中,拿破仑军队抵抗力更强。两军尚未交锋,拿破仑军就先占了上风。

那么,如果拿破仑凑齐了滑铁卢战役的72000人部队,清军几乎无法将相同人数的战斗部队投入战场。即使勉强凑出,估计也是拖家带口,要附带大量民夫,禁不起袭扰。最有可能出现的画面,就是一个吃碳水吃得面黄肌瘦的绿营兵要同时面对两个吃肉的法国兵。

既然是斗兽,我们就不要这么严谨。假设拿破仑没办法应用欧洲工业体系,军队人数缩水,所拥有部队只有两三万,这才勉强有的打。

◎ 《乾隆大阅图 卷三 阅阵》中八旗精锐

18世纪末或19世纪末的某一天,数万清军终于与数万法军在一片荒原上相遇,开始了他们的殊死搏斗。

清军此时对西洋武备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战前也征用了大量火器。普通步兵应有火绳枪等土铳,而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清帝也很慷慨地调拨了不少。双方以炮击拉开了战斗的序幕。

清军的火炮虽然多,然而即使是矫正了射角后,炮弹的落点也是不齐的。这是因为在制炮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标准化管理。

◎ 法军中12磅加农炮-模型

而欧洲的火炮则在口径大小方面十分规范。在1734年,一名叫做尚·马里茨的瑞士人来到法国里昂。他灵机一动,在格利包佛尔的炮兵系统上进一步改革。他发现如果把大炮造成一大块铁坨子,再钻出炮管,这样口径就整齐划一了。

拿破仑的大炮炮弹和炮管契合程度高,内壁也规整。这样一来,炮管可以缩短,炮膛厚度可以减小。简而言之,拿破仑的大炮更轻便,威力更大,精度更高。

拿破仑的火炮除了设计科学,其本人也十分注重管理。相比于“神威无敌大将军”这类文学式的命名方法,拿破仑的野战军将大炮分为“4磅炮、8磅炮和12磅炮”,后期又增加了6磅炮。根据炮的大小灵活应用。

而且,当时的欧洲人发现,金属制的弹丸比石头做的炮弹要好很多,不仅不容易碎裂,而且还喜欢像皮球一样“跳弹”。

◎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局部

在第一回合互射中,法军的炮弹好像长了眼睛,指哪儿哪儿便尸横遍野。不少清军士兵刚排好阵形,就看到天降铁球,头几排人不仅被掀翻,炮弹还在地上弹来跳去,哪怕只是被蹭上一下,立马缺胳膊断腿。瞬时间,清军士气跌落到了谷底。

当拿破仑的手下通过科学手段计算炮弹落点时,清军将领可能会通过迷信来解释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切。他可能像鲁迅小说《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那样,要求妇女摆出“阴户阵”,或者使用“童子尿”辟邪。

◎ 拿破仑的炮兵部队

大清骑兵的战马在炮火声中畏缩不前,不少骑术不精的八旗子弟甚至被发狂的马甩了下去。更要命的是,他们发现后方的“阴户阵””童子尿”随着炮台一齐升上了天,对不少骑兵来说,世界观就此崩塌。他们无心恋战,直接撤离了战场,顺便把挡住他们去路的步兵践踏在马下。

但不少深谙弓马之道的骑兵还是跃跃欲试,他们冲向了拿破仑的阵地。接下来的一幕惊诧了所有人。旗人发现看到一个中间像扁担,两头像锤子的东西向他们飞来。只见它击飞了己方三个人的脑袋,最后卡在一匹战马的脖子上。这个像哑铃的东西,叫做长杆弹或者链弹,它穿透力极强,主要用于海战。但用来阻击骑兵效果也不差。

◎ 链弹

清军骑兵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怪物”,法国炮兵把一些布袋子装到炮筒里去了。旗人们嗤笑法军,难不成布袋子能砸死人。没想到布袋子里装满若干小铁球,嘶嘶叫着飞向旗人,接着就钻出几个透明窟窿。这是葡萄弹。

◎ 葡萄弹

成百上千的旗人此刻只剩下了几十个好汉还在坚持冲锋,在离敌军不到五十米时,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似乎有上百只“鬼马蜂”在叮咬着骑兵,被“咬”到的人千疮百孔,成了筛子。这是拿破仑军队中的“霰弹”,他们将筒中填满上百发前膛枪子弹,在用炮打出去,对人员杀伤效果非同一般。

◎ “霰弹”

至于更昂贵多半用在攻城战中的榴弹,还没来得及使用,战场上已经没人了。大清士兵连第一回合的火炮比试都没通过,就已经开始溃败了。据统计,中世的军队,总体上承受伤亡能力不到百分之十,一般少数骨干被打掉,溃逃就开始。

拿破仑觉得扫兴,下令扩大战果,追击残敌。而另一端的清军将领正在是否自杀殉国的问题上左右摇摆。但他在家丁的劝说下,决定最后放手一搏,他召集了一支使用“新式武器”的小队,准备来个斩首打击。

清朝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对火器毫无兴趣。在雅克萨之战中,俄军火枪就给清军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还专门在八旗子弟中间组建了一支“八旗火器营”。准噶尔叛乱中,他们有幸接触到了中亚的武备,这些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火枪迅速得到亲睐,清军也仿制了不少。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

还有不少有平叛经验的士兵,祭出了大招“抬枪”。在准噶尔叛乱中的赞巴拉克火枪给清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将这些超重型火绳枪放在骆驼背上射击,十分有创意。清军也由此仿造出了据说一次可以击穿九个人的抬枪。

但“奇兵队”还没部署到位,就被拿破仑的散兵给发现了。这些装备有线膛枪的猎兵,可以在几百米狙杀敌人。清军大将还没看见敌人,就倒在了线膛枪下,就此殉国。

◎ 膛线的应用,可以使枪支射击更精准

膛线的应用,可以使枪支射击更精准,拿破仑时代的线膛枪使枪支的精度得到了革命式的发展,线膛枪能在两百步以上的距离精准命中目标,这是滑膛枪可望不可及的

◎ 拿破仑的胸甲骑兵

拿破仑的胸甲骑兵此刻早已按捺不住了,此刻他们纷纷冲向“最后的武士”们,小口径的火绳枪在厚实的胸甲前几乎连弹痕都留不下,清军个个成了刀下亡魂。两个人才搬得动的抬枪,还没来得及装上火药,就直接成了法军的战利品。

◎ 清军的武备在没有蛮夷的技术输入前,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清军的这批“新式装备”是在准噶尔叛乱时继承的。准噶尔部是沙俄的邻居,通过学习沙俄,和与中亚的贸易,它们淘到了不少耐用的火器。等清军在平叛时缴获到这批火器,已经转了几次手了。

这些所谓的“先进科技”,无非是各类火绳枪,在欧洲,火绳枪机早已被簧轮枪机取代,到了拿破仑战争时代,比簧轮更先进的燧发枪机都已经应用了。

除了火器之外,拿破仑军团还是最先利用热气球进行侦察的部队,还发明了臂杆讯号通报机。这些放在欧洲都算是高端的技术,对清军更是如魔法一般难以理解了。

◎ 臂杆系统类似于旗语和烽火台的合体。但它的变化方式比旗语丰富,且有灯光照明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夜间使用

由此看来,清军在火炮枪支方面均不如法军。即使抛开指挥官素质,后勤水平不谈,也无法击败法军。

◎ 理性的胜利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我们看的穿越小说,没有谁带着百万大军穿越的。假设拿破仑只身前往大清,结果会如何呢?

答案还是一样:大清被打到脱肛。何以见得?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主要分析了拿破仑军队在武器方面的先进性,对“软实力”的部分没有具体说明。

即使拿破仑就地征兵,也可以将士兵训练的比清军强。我们先来看看东亚方面是怎样训练火枪手的。

◎ 游戏中的明军火枪手

早期排枪齐射的关键就在于纪律和严谨性。这个问题对东亚人来说一直是个老大难。戚继光就很苦恼。他说有句老话叫“艺高人胆大”,但这话对火枪手不适用,就他观察到的现象而言,靶场上的神枪手有不少是“无胆之人”,上了战场往往“临时手软心颤,举艺不起,任是如何教习,亦不得胆之大也”。

但不上战场,就不知道谁胆大胆小,也没办法事先筛选,于是东亚火枪手的战斗力飘忽不定。但欧洲士兵中未必就没有胆小鬼?他们是怎么“化腐朽为神奇”,做到整齐划一的齐射的呢?

到了近代,欧洲人开始改变其训练方法。过去的指挥官往往认为,只要士兵熟练掌握武器使用,就叫训练完成。但士兵应具备比部落武士更强的纪律性。他们为此对练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每个细微的动作都分解,具体到怎样持枪,怎样上火药都要标准化,每个士兵都被剥夺个性,做到机械性的服从。作战之外的其他动作,具体到每个步伐都要整齐一致(这也是军训走正步的来源)。这样胆小鬼不会临阵怯场,他只要模仿左右同伴的动作即可。莽勇者也不会为了战功打乱己方阵型。

◎ 不止对火枪手,在战争中,欧佬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各兵种的训练方法

这种规范化训练还有其他的好处,比如增进士兵之间的袍泽之情。“当一群人的手臂和腿部肌肉长期一致活动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原始有力的社会情谊。(《富国强兵》)”。

◎ “排队枪毙”在未来也成了清军的必修课

戚继光很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囿于时代限制没能提出解决方案,只能把问题归咎于士兵先天胆量。而欧洲人通过科学训练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拿破仑时代,在继承近代操练方法的基础上,更是将理性思维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在士兵动作统一之后,他们每分钟行进的速率,射击消耗的弹药量都可以计算出来。指挥官可以根据需要计算出变阵的速度,推演每一个指令完成的效率。打仗由感性的冲锋陷阵变成了理性的斗智斗勇,指挥官对部队的掌控力大大提高。

◎ 法军步法

至于骑兵,拿破仑在吸纳异族骑兵这方面更有发言权,拿破仑曾发现马穆鲁克骑兵相较于西欧骑兵,会使用的武器更多样,个人武艺很高强。

为此他专门组建特殊部队,将这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兵种纳入到军事体系中来,他对马穆鲁克进行培养,要求他们改变散阵自斗的习惯,学会像欧洲骑兵那样集群冲锋。当强大的个人武艺配合上严格的自律,近卫马穆鲁克骑兵成了响彻欧洲的优秀部队。

◎ 拿破仑的“阿拉伯弯刀”

我觉得《鲁滨逊漂流记》是最能表达这个时代欧洲精神气质的小说。哪怕一个西方人被剥夺了一切,流落荒岛。他仍继承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凭借着理性与知识,不需凭借坚船利炮,他也能战胜最可怕的野蛮部落,教化吃人肉的生番,四处播撒文明的种子。

◎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星期五是鲁滨逊在孤岛独自生活25年之后救下的一个野人,鲁滨逊教会他英语,与他聊天。

拿破仑被流放到大清,他必然会做这么个鲁滨逊,并培养出一堆“星期五”。我们也许会见到“荆楚猎兵”“吴越炮兵”“蒙古骠骑兵”等等既具有东方地域特色,又富有西方军事色彩的部队。

◎ 大清赢了真的好吗?

综上所述,大清基本无能力获胜。

但大清也不是毫无胜利可能,1883年的中法战争中,清军就战胜了法军。如果大清想给自己续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镇南关大捷

1.以夷制夷。大清并非完全与境外势力绝缘,在准噶尔平叛中,他们还是雇佣了一些西洋教官的。还有,宫廷中也有一些传教士。如果清帝不是特别昏庸无能的话,他们好歹可以为大清补充点境外势力的背景知识。像1883年的胜利,就离不开洋务运动的积淀。

2.重用非正规部队。一般来说,秦制国家过个百八十年,所谓的“国家军队”就差不多腐朽不堪了。比如清朝宫廷火枪还有得一看,不仅有西方“进贡”的先进火器,还有不少私人订制,用于打猎耍玩的火枪。但军用火器越造越差,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是秦制国家无法解决的问题。至于旗人武艺废弛,军队吃空饷问题严重也是无药可救。

只能寄希望于少量戍边部队和非正规的私人武装。比如参与过平叛的部队或者地方乡绅私自招募的家丁。像大名鼎鼎的抗法黑旗军元帅刘永福就是率领着一支地方武装协助老将冯子材的。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他进驻台湾岛,积极抗击日寇侵略。

3.避免决战,清军最大的希望就是磨死拿破仑。因为之前规定了拿破仑不能使用欧洲的工业体系,他没办法获得外援,就地征兵的话,清朝士兵身体素质、文化水平都不如欧洲人,兵员质量会受影响。那么只能打游击,诱敌深入,磨死一个法军算一个喽。拿破仑远征沙俄之时,面对俄军的“坚壁清野”,不也碰了个头破血流吗?

但,有个问题,大清磨死拿破仑真的是好事吗?

“星期五”不仅没有吃掉鲁滨逊,反而心甘情愿他的仆人,跟着走南闯北,感受到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日本不仅不恨美国的黑船打开了他们的国门,反而感激佩里让他们“睁眼看世界”;萨摩和长州两藩在与欧洲人的战斗中,打得有来有往。他们不仅没有借军事上的成就而故步自封,反而主动与西方修好。

但秦制国家不会做“星期五”,更不会学习日本,我们来推演一下大清战胜拿破仑后的走向。

首先,之前提到的非正规私人武装无疑会成为清政府的心头大患。这群人战斗力远超一般清军,清政府必然猜忌这么一支近代化的武装力量。那么,历史上要么会多一个新“岳飞”,要么“袁世凯”会提前百年横空出世。这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不知社会契约为何物,因而不具备政权合法性,无法掌握一支国家军队。

其次,清朝统治者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世界法则,不懂列强的游戏规则。即使取得胜利,他们也无法通过外交来巩固胜利果实,而是会通过血腥手段来达到震慑效果。秦制造成的恶果,不仅是下层百姓无民族意识,而且上层也对“国家利益”茫然无知。比如准噶尔叛乱,雍正就觉得那地方鸟不拉屎(得其土不足耕耘),其百姓相比汉人,原子化程度不高(得其民不足以驱使),所以每次出兵草草了事,准噶尔于是得以与沙俄狼狈为奸。即使清政府取得胜利,也只会“不败而败”。就好像镇南关虽然取得了大捷,但大清却在外交上唯唯诺诺,签订《中法新约》,承认越南为法国殖民地,还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当然在输到底裤都没有之前,大清还不会这么低三下四,更有可能的是,这次险胜只会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奉行狼式外交,成为众矢之的。

◎ 巴夏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其使团被清政府扣押,20余人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据说“《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四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三天,然后扔到野地里被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乱爬,精神错乱,大叫三天死去:一个法国犯人,蛆虫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一个幸存者居然还在狱中数蛆虫来打发时间,说一天可繁殖一千只蛆虫。

他们也许会像折磨巴夏利使团一样折磨被俘虏的法国官兵。试想他们如果将拿破仑凌迟处死了,在欧洲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清朝自然对报纸等媒体一无所知,也许还大肆宣扬自己的“十全武功”。

于是,数十年后,就像不少登陆美洲的冒险家会带上一本十字军骑士小说解闷,踹开大清国门的英法士兵包里也许会多上一本书——《英雄拿破仑东方蒙难记》。

最后,国人对世界的理解会更加狭隘。大清如果真的打败了拿破仑,想必会更加坚持“大清特色道路”。至于对外交流,更加显得没必要。但,“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风东渐,所到之处,无不风靡于一草一木”。阳光会像利剑一般刺穿乌云。当下个“拿破仑”来扣关时,只怕大清会输的更难看。

◎ 结语

秦制政权不配称为国家,而秦制政权的统治者也无法理解国家的真正内涵。我认为将秦制政权称为大而不强,外强中干的缝合怪非常合适。

众所周知,看人强不强壮不是看体重而是看BMI比例,看肌肉发育。看国家强不强也不是看体量。

对秦制政权来说,虽然其体量非常大,但大而不强。就像一个畸形儿,羸弱的身躯上挂满了肥肉,这些肉不仅不能提高它的战斗力,反而成了累赘。秦制不是近代化的提前到来,而是一种病态发育。

◎ 秦制政权总让我联想起图中的畸形怪物

对于这种缝合怪来说,它们永远无法成为健全者,哪怕只是动一动,肥肉都会压垮其骨骼。正如福泽谕吉所言:“(清朝社会)'一潭死水',没有新水注入,也没有水流出,有风吹来的时候,整个的池水被吹得浑浊,风止的时候池水又复归平静”。

◎ 米开朗基罗的不朽之作——大卫像

就像看到雕塑“大卫”,我们就知道健美与虚胖的区别,并会对上图的“缝合怪”感到厌恶。“拿破仑”们的到来,便是以帝国的火与铁证明了秦制国家的虚无,展现了何谓真正的力量,何谓真正的文明。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