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为何令人尊敬?五个小故事告诉你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近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杨浦区委、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致敬先锋模范 培育时代新人”人民教育家于漪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于漪老师工作单位代表、学生代表、亲属代表和媒体代表等5位报告人,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于漪老师从教六十余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感人故事。

小编从每位报告人的动情讲述中撷取一个小故事,听听他们口中的于漪老师有着怎样的忠诚、执着和朴实?

她从没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

讲述者:向玉青(于漪老师工作单位代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校长)

于老师对学生怀着质朴的情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一次于老师带学生下乡劳动,她背着一个生病的学生步行十多里地去医院看病。而当她自己的独子得了败血症,高烧到40摄氏度时,因为时值高考,为了对一百多个学生负责,她硬是含着眼泪,把孩子交给医生、护士,去学校给学生上课。几十年来,于老师没有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脱过一天班,包括她母亲病故、婆婆逝世。她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

心系学生,义务在电视台讲课

讲述者:樊丽萍(《文汇报》教科卫报道中心主编)

我在很多场合见过于老师。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今年3月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开播25周年那天,于老师讲了一段往事。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由于信息不发达,家长要找到好老师为孩子查遗补漏并不容易。

于老师一眼看出了当时的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期待。那时候,很多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最困难的就是写作文。于是,于老师和上海教育电视台合作,在电视节目里教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当时的教育电视台刚起步,硬件条件有限,所以于老师就在复旦大学借了一间教室,搭建临时的演播棚,就这样开始录节目。

我记得她当时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在那时候,上海有一批最优秀的老师,他们都是义务地在电视台讲课,希望借助电视的传播力,能够尽可能地扩散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受益……

校园保洁全由学生轮值完成

讲述者:卜健(上海市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书记)

1984年秋,我报考了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于漪老师是我们的校长。毕业后我留校担任团委书记,有幸在于老师身边又度过了11个年头。

当年的二师校园面积约有66亩,没有一名保洁工,校园保洁工作全部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值完成。每天早上七点不到,学生们拿着扫把、拖把等开始忙碌起来,甚至两人一组,到隔壁小区粪池里“挑大粪”,为校园绿化带的麦冬施肥。我们这些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学生,没有受过这种苦,发牢骚的同学不在少数。为此,于校长语重心长,循循善诱,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国家培养我们读师范学校,不仅学费全免,每月还有补贴,我们要心怀感恩和使命,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一种行动自觉,用双手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责任意识、家国情怀。”

“看轻”分数,更重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

讲述者:黄音(于漪老师孙女、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员)

我读小学时,同龄的孩子都预先学拼音、学算数,我却什么都没有学。妈妈很着急,但奶奶坚持说要让我有个欢乐的童年。没想到,“零基础”入学反而培养了我上课专心的良好习惯,课后作业也都自己独立完成,家里人从不辅导、不检查。奶奶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老师会教的。”

“看轻”分数的奶奶却很重视对我兴趣爱好的培养。有一次,我看到家里放了一叠书,上面写着《谈艺录》和《管锥编》(当时我还不知道“锥”怎么读),但作者都是同一个人。我就问奶奶:“这个人很会写东西吗,是谁啊?”奶奶回答说:“他可有学问呢。”说着,就从书橱里抽出一本《围城》递给我。这就是我第一次“认识”钱钟书。奶奶推荐我读《围城》,是因为适合我当时的认知水平。我不仅“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部文学作品,也慢慢有了阅读钱钟书其他作品的动力,并且培养了广泛阅读的兴趣。

热乎乎的白煮蛋和孩子们的笑脸

讲述者:谭轶斌(于漪老师弟子、上海市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2006年,77岁的于漪老师担任了上海市“双名工程”中学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已经调离学校的我有幸“回炉”到基地学习。一次基地的听课评课活动安排在位于金山的华东师大三附中,大家费了不少口舌想说服于老师不必去远郊,可她坚持要去,而且要和我们坐同一辆面包车。那天清晨,于老师来了,那个陪伴了她许多年的黑色包袋鼓鼓囊囊的。一上车,她就从包里掏出十几个鸡蛋,“这是我早晨起来刚煮的,大家快趁热吃了吧!”鸡蛋热乎乎的,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的白煮蛋。

一路颠簸,顾不上劳累,一来到华东师大三附中,她就一头扎进了教室。三附中的孩子们都伸长了脖子,盼望于老师能到自己的班上来听课。可于老师没有“分身术”,所以一个上午尽管她已听了三节课,但还是有一个班级的课没法听到。可以想见,这个班级同学们的脸上会写满多少失望。中午,于老师快速地扒拉了两口饭,撂下筷子就往那个教室赶去,她说要去和同学们见见面,因为这辈子,她最见不得的,就是孩子们失望的表情。

她刚一脚踏进去,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了。“于老师!”“于老师好!”“我们终于见到您啦!”正午的阳光照进教室,阳光下,是孩子们心满意足的纯真笑脸,是睿智慈祥的老人那布满岁月痕迹但依旧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脸庞。

(来源:上海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