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冬青 | 若有人兮发冲天——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字解

9月9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向公众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阶段性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不少文物造型奇异,第一次出现。它们摆出的奇异姿势意味着什么?又该做怎样的解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骆冬青教授,别出机杼,对几种造型奇异的文物作出“说文解字”式的解读——

三星堆的神树,令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那就是神树从那里生长的世界,遍地神灵飞舞,神殿矗立,神器庄严,神兽奇异,神人通灵!茂密的神树上,生长着、栖息着各种精灵。

若有人兮山之阿……这些似神若人的精灵哟!

谁说地不爱宝?三星堆这片灵地,似乎有着无限的神奇宝藏,不断地施展着魔法,稍露一手,便令人瞠目结舌。从考古学来看,三星堆宝藏存在于不同地层,不同时代,沉睡着的珍宝,掩埋着久远的神性王国。每一种人物、神物、动物、器物,都提示着一个奇妙的世界。我想,考古学除了要根植于科学,更需要具有精神维度,与人文与社会科学联系起来。让我们灵性飞扬,想象力在灵感的触动中,寻找到远古的证据。

这个证据就是汉字。以字解器,说文解字,是汉字“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特有神奇。甲骨四堂和当代的诸多古文字学者,均有许多发现和发明。其中,郭沫若、闻一多、陈独秀、陈梦家、丁山、于省吾、朱芳圃等,联系神话与诗,以释解文字,贡献尤其卓荦。

我觉得,当代考古新发现,可以与汉字的感性直观,乃至本质直观的特点相结合,相互阐明,则可灵犀互通,别有洞天。

三星堆至今发掘的文物,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已逗人无限遐思。这里,不妨对新近发掘的几种作“说文解字”式解读。

首先,是冲天长发的跪式坐像。形制基本相同,只不过,有一坐像的头发“冲天”直上的程度惊人,远超身高。但姿式相同,均取跪姿,而双手恭敬地合掌拱向一侧。此种姿态,所示之象,窃以为,乃是汉字“若”字。

试看甲骨文中的“若”字。

“若”在甲骨卜辞中,表示的是神灵的诺言,许多卜辞均终结于“若”或“弗若”。“帝”,即最高神灵是否允诺所卜,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命令。后世之“若”、“诺”、“唯唯诺诺”等,无疑都表现出恭顺的意识,至于以身姿、言辞,还是内心,其意向都是相同的。

许慎《说文解字》说:“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将“若”字从生活经验来解释,固然失去原意,但所释要件却是正确的:艸,手。甲骨文中,跪蹲着的人,譌变为“口”。所以,汉代的许慎,如此解释,是可以谅解的。不过,原来的双手,变成了一个“右”,从而延伸为择菜,择菜似乎可以单手进行的,这就将原来极具神圣感的动作世俗化了。

甲骨文的出土,令文字学得以见到古久的“若”字,于是,对其“说文解字”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

吴大澂解释“若”字,曰:“华之茂者。枝叶緐生。春字从此。”这是领悟到此字中那种勃发的生命力的象征——如艸般“春风吹又生”的头发。

王国维则以“顺”释“若”,赞成罗振玉以若、诺为一字,象人举首跽足巽顺之状。叶玉森说,“契文若字,竝象一人跽而理发使顺形。”渐渐似乎接近了头发。吴其昌说,“'若’者,'土’之子也。'土’,土之神也;'若’,海之神也。'相土生昌若’,即父为土之神,子为海之神之谓也。换言之:即土之神生海之神之谓也。更换言之,即大地生海,地为母,海为子也。此吾初民有系统之神话也。故甲骨文字'若’,数十百见,无一例外,像跪坐于地,双手濯发之状……《庄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叹’,释文引司马彪注:'若,海神。’《文选·西京赋》'海若游于元渚。’薛综注:'海若,海神。’是'若’为海神之明证也。”

不过,吴其昌将“若”字解释为双手濯发之状,以为“欲像海神之特征,宜莫若状其常跪于海滨,双手濯发矣”。却与甲骨文中此字表现的上扬的头发之形象不同,未免难以自圆其说。

臧克和《释“若”》,则说此“若”字或与“若木”相关,与太阳神大有关系。《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并且,从“扶桑”而看甲骨文“若”字中,那么多的“手”。

将这些学者对甲骨文“若”字的阐释排列起来,颇有意思,表现出来思路的不断扩大,也越来越接近真相。即:头发,手,顺。至于发如艸,“若”为神,也有典籍的依据。

“若”字上部的“艸”,吴大澂发挥说是“春”的象征。草,艸。乃大地的头发,向着太阳生长又生长,沐浴着神性的天赐。人的头发,是否也可如此?古人的比类联想思维,自然会作此想。可是,人的头发却难以保持向上生长,而是自然下垂。所以,吴其昌以“双手濯发”来解释甲骨文“若”字,只取象头发,却忽视头发之昂扬向上,直冲上天。

所谓“怒发冲冠”,遗憾的是,“发”并不能“怒”,这是极言激烈的情感状态下,头发冲向了“天”,赋予“发”以一种灵性神性。希伯来传说中,力士参孙力气大的原因就是头发,最后参孙被人偷剪了头发,也就失去了神力。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头发则化为群蛇。中国古人极重视头发,是否也是因为头发虽然失去了感觉,被物质化了,却反向激发了将其神化的意向?

另外一种情形就是,神性可令头发“冲天”,与“天”以某种特定姿态“接通”,通神、通灵。古人的“通天冠”、“冲天冠”,乃是“发”无法“冲天”却希求以虚幻的“冲天”之“顶上功夫”来作为隐喻式政治表征。

三星堆的神像,冲天的长发,正表明其通天的神性。

神像拱手的姿态,并非濯发。这从甲骨文中也可看出。那么,那么,这上拱的姿势(式)表示着什么?似乎容易从后世相似姿态中推想,但不妨留下神秘的未知。甲骨文“若”字,两手相向而靠拢,中间却留下巨大的距离。我想,这只是表示方向和意向的意象。双手之间距离如何表现,则未必有一定之规:后来的“若”字,双手变成了一只,只指向一边,似乎更能表现出此塑像的形态。但是,双手相拱的姿势却又被取消了。看来,汉字简化的过程,必有表意的失落。

至于那个坐姿或跪姿,汉字初文中多见。皆是表现尊崇、顺从的意态。而这些新出土文物,再现了当时的原初情景,神与人,神格与人格,似乎具有某种模糊的联结,或浑沌的交融。神性的身姿似乎保留了某种承诺的意态。诺言本身具有神性,这是人类共有的心灵法则。

那么,此“若”是“海若”,还是“若木”上的神性之“若”?暂时无从猜测,或许,随着发掘的扩展,会有令人惊喜的答案。但这些“若”形神像,却以神性的姿容,演示了“若”字的意涵。

据辞书,“若”字自“顺”而引申出应允、答应之意,实等于“诺”。由“顺从、依从”,而与“如”字类似,可引申出“如同、好像”的意思。同样的,和“如”一样,在此意义上,还可引申表示“及、到、比得上”,例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里的“若”作“比得上”讲。原本表现神性的“若”字,其身姿本身,就具有某种“说话”的表意功能。下面的表情包,说的似乎正符合“若”之“顺”意。

“若”字中的艸,其实是“发”。那么,头发的“髪”,尤其是“髟”字所展示的飘扬长发,在汉字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许慎曰:“髟:长发猋猋也。”段玉裁曰:“ 彡犹毛也。会意。”这个“彡”字之变形为“巛”,作为“首”字的部首,篆字写作:

许慎说,“巛象发。”

甲骨文“首”字举例:

金文“首”字举例:

头发仍是重点表现对象。这位头顶断裂的石像,头发的型制,和三星堆惯见的大眼睛,合成的是“首”字么?嘻嘻,也只能存疑矣。“子”字初文,亦多表现长发:

但是,不像这位偏梳且固定的发型,却仍然表现出勃然生机。可见,头发作为人体上某种神性的存在,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三星堆新发现中,有金斧乍现。未窥全貌,聊作臆想。

有人猜测,为何以金制斧。其实,据吴其昌先生《金文名象疏证》,“斧”形可演变为工、士、壬、王、戉、戌、成、咸等字。更重要的是,郭沫若、陈独秀、戴家祥均云,“父”其实也是“斧”。从石器时代之劳作农具和武器,代表了男性的力量和权力的根原。因此,古代中国礼器中,斧及其象形、抽象物,就具有了神性。在造字中,得以充分体现。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

相关推荐

  • 三星堆不是“蜀”,那会“蜀”字都还没有。...

    三星堆不是"蜀",那会"蜀"字都还没有. 三星堆也不是"商",再多象牙,也不能等同于"豫",象兵长矛的伯益象国. &qu ...

  • 三星堆发现的刻划符号,能从甲骨文中找到答案吗?

    文:乡河鱼 它是谁?它从何而来?它又去往何处? 三星堆,带给我们太多疑问,其中,在陶器上发现的7个刻划符号,也许是破解这些奥秘的钥匙. 文字起源于图画,同为早期文字的甲骨文,也许会给三星堆刻划符号一些 ...

  • 246.孝和老的故事

    246.孝和老的故事 文∣杜若东 传统文化中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这当中有个叫王祥的. 冬天里王祥的继母想吃鱼,可天寒地冻哪里有鱼呀?王祥就脱下衣服,趴在冰面上用体温把冰融化来捉鱼 ...

  • 三星堆的文字之谜

    近代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中国最早的文字被认为是金文,金文就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就是青铜铭文,由于青铜器古称赤金,所以叫金文.甲骨文被发现后,成为了中国学术界公认已知最早的文字,并且终于有了实质证据 ...

  • 这本书说明三星堆是有文字的!三星堆的文字...

    这本书说明三星堆是有文字的! 三星堆的文字比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商甲骨文还要早(最晚也是持平). 三星堆的文字类似于金文.但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金文在甲骨文之后的周朝才出现. 再次说明早期中国汉字发展,不是 ...

  • 三星堆颠覆历史,证明我们真乃神的子孙!

    三星堆挖出<山海经>,看来人类历史又要被彻底颠覆 三星堆和新疆绵,戳穿了西方抄袭文明捏造历史的大骗局.起源心理 三星堆竟然证明<山海经>不是神话! 因为三星堆,古蜀国的历史由传 ...

  • 考古专家发现5000年前古文字,如今还有民族在使用,却不被西方承认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但在西方专家看来,我国的历史只到四千年,因为他们认为要证明这个文明是存在的,那么只能用文字才证明,而如今被世界所承认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是我们国家目前来 ...

  • “夏”字就藏在三星堆,只是更象一幅画

    先上一个甲骨文的夏字,用何驽老师观点定为"蝉舞人″,是秋祭伶官,鼎文夏字也是如此. 鼎文夏字 这说明夏人是以"蝉舞'为秋季的象征的.那么这个夏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蝉是北方昆虫,南 ...

  • 万众沸腾!三星堆出土了第一个文字!基本实锤三星堆为夏朝国度

    笔者最近写了系列三星堆解谜文章,已经分析4大重磅证据,文章引起了较大反响,而今天才突然看到3月21日由三星堆考古组委,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由中央电视台播出新出土的鸟形图(以下图片均截自央视): 笔者可以 ...

  • 三星堆发现青铜人像头发茂盛

    三星堆发现青铜人像头发茂盛

  • 【非语文】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妻""妾""婦"辨析 "妻者,齐也"(<白虎通义>),体现了上古时期夫妻平等的社会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