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变暴君,或是吃错药
虎旗龙舰顺长风,坐引全吴入掌中。
孙皓小儿何足取,便令千载笑争功。
这是唐代吕温的名诗《晋王龙骧墓》,记录了晋初名将王濬(曾任龙骧将军,故称王龙骧)率水军沿长江直下,消灭吴国事。诗人称吴末帝孙皓为“小儿”,颇有不屑意。
孙皓是亡国之君,在后人眼中,一直呈现为暴君的形象。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况(孙)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传说孙皓好剥人面、凿人眼,但吴国灭亡后,晋侍中庾峻等曾就此问孙皓的侍中李仁,李回答:“以告者过也。”“传之者谬耳。”潜台词是:孙皓确实杀过许多大臣、宗室,但有不得已的因素,没有传说的那么不堪。
据西晋虞溥所著《江表传》:“(孙)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那么,孙皓是如何从“明主”变成“暴君”的呢?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真孙皓已死,后来执政的是假孙皓,此说过于离奇。
更大的可能是:孙吴政权尚巫,孙皓的前后变化,或与误服丹药有关。
▌孙皓
“南鲁党争”吴国由盛而衰
孙皓是吴大帝孙权之孙,父亲是太子孙和。
孙权共7个儿子,长子孙登本是太子,早逝,年仅33岁,孙登与孙和交好,去世前力荐孙和当太子。次子孙虑亦早逝,年仅20岁。孙和是第三子,任太子后,受孙权第四子孙霸的挑战。
支持孙和的,有陆逊、吾粲、顾谭等重臣,支持孙霸的是孙权长女孙鲁班(孙鲁班初嫁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去世后,再嫁名将全琮,故称全公主)。这就是“南鲁党争”(孙和后被贬为南阳王,孙霸则是鲁王),吴国由盛而衰的拐点。
吴国起家,靠的是“淮泗集团”,张昭、周瑜、鲁肃等重臣都是流寓江东的“北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起,孙权开始支持江东大族,陆逊、顾雍等崛起。据《三国志》载:“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陆家、顾家都是四姓之一。
江东大族虽奉吴国号令,但世代为官,呈半割据状态。以出镇西陵(即夷陵,今属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名将步骘和他的两个儿子(步协、步阐)竟持续掌控43年。
陆氏宗族中的陆凯曾涉嫌参与谋反,皇帝孙皓问他:“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凯说:“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孙皓竟不敢处理陆凯,直到陆家掌握军权的陆抗死后,才将陆凯家人流放。
在“南鲁党争”中,江东大族均倾向孙和,寒族倾向孙霸,以致“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引起孙权警惕。
争权夺位吴国大乱
孙权起于寒族,本以为支持江东大族,可以对抗儒家化的“淮泗集团”,没想到江东大族也笃信儒学,试图建立权臣政治。
孙权尚集权,最厌儒生集团“四五人把持刑柄”,多次打击朝中的儒生。在“南鲁党争”中,孙权下令囚禁孙和、赐死孙霸,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和一党中陈正、朱象被满门抄斩,吾粲“下狱诛”,顾谭“徒交州”,名将陆逊忧愤而死。
不久,孙权封孙和为南阳王,解除囚禁,居住长沙。临终前,孙权曾想召回孙和,被孙鲁班所阻。为压制江东大族,孙权托孤于“北人”诸葛恪。
孙权突然去世,孙亮才9岁,诸葛恪得以专权。诸葛恪是名臣诸葛瑾的长子,为加强自身地位,征发20万大兵北伐魏国,却围攻合肥百余日不胜,吴“士卒疲劳,因暑淫水,泄下流肿”,被迫退兵,“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这场疾病改变了历史。民怨沸腾之下,诸葛恪被宗室孙峻所杀。
北伐前,诸葛恪有意迁都武昌,传闻与在长沙的孙和往来密切。以此为借口,孙峻流放了孙和,继而派使者赐他自尽。这一年,孙皓才10岁。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病死在军中,终年38岁,他的堂弟孙綝(chēn)专权。孙亮暗中联合全公主政变,事泄被废,年仅16岁,两年后去世。孙綝改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为帝。
孙休登基后,暗中联络张布、丁奉,杀了孙綝。永安七年(264年),孙休病逝。
蜀国灭亡 孙皓借机上位
孙休原本已册立了太子,他去世这一年,太子年仅10岁。恰在此时,蜀国被晋国所灭,吴国震动,张布与丞相濮阳兴担心幼主不利国家,左典军(吴国官名,掌握宿卫禁军)万彧曾与孙皓往来,建议说:“(孙)皓之才识明断,长沙桓王(即孙策)之俦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
孙皓当年23岁,年富力强,张布、濮阳兴遂决定拥立他。
孙皓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
其一,晋国吞并蜀国后,可能从西陵攻击吴国,吴国面临两面作战的困境。
其二,皇位不稳,随时有被臣下篡位的可能。
其三,官员世袭化、贵族化严重,缺乏执行团队。吴国采取复客制,即国家允许高官拥有私人佃客,免除赋役,以致大族“势倾于邦内”“储积富于公室”,成了国中之国。
其四,高级军官世袭,尾大不掉,吴将贺齐手下“蒙冲(狭长的快船,用以冲击敌阵)、斗舰(大型战船)之属,望之若山”,连老皇帝孙休当年都觉得害怕。
孙皓登基后,先杀了权臣张布、濮阳兴,又杀了孙休年长的两个儿子(孙休共四个儿子)。甘露元年(265年),迁都武昌。
吴国沿长江设防,历来分两段:一是以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江淮并守;另一以武昌为中心,武昌在建业的上游,一旦失手,敌方水军可顺长江直攻建业,无险可守。
魏国多次攻吴,都是沿淮河进攻,武昌数十年无战事,该防线长期由陆逊负责,陆逊去世后,又交给了步家。
▌故宫藏《宋拓天发神谶碑册》,《天发神谶碑》,吴天玺元年(276年)所立。公元 264年,三国吴孙皓继帝位,昏庸残暴,政局日渐险恶。276年,改元天玺,为了稳定人心,制造天降神谶文的舆论,以为吴国祥瑞而刻此石。相传为皇象书,但无确据。
迁都武昌最终仍回建业
孙皓迁都武昌,表面借口是:“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必须镇压,但孙皓很可能意识到西陵的战略地位。
当时军阀以北方为中心,不甚了解南方地理。西陵多山,不利于大兵团作战,长期被忽视。所以赤壁之战时,曹操选择从长江中游突破。后刘备率军攻吴,孙权一度迁都武昌,双方在夷陵会战,吴国取胜,改夷陵为西陵。经此一战,人们突然发现:从西陵进兵,可先下武昌,再取建业,势如破竹。后来晋王濬灭吴,采取的正是这一路线。
此外,迁都武昌可远离建业的诸多大族制约,行动更自由。
然而,孙皓的迁都计划从一开始便遭反对,坊间出现了这样的“童谣”: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这类童谣盛行于东汉,东汉人认为“上天儆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其实是有人背后操纵。
出乎孙皓预料,第二年,建业附近的山贼施但扶植宗室孙谦,发动叛乱,虽很快被平定,却让孙皓意识到,不守建业,基业难稳。当年孙权定都武昌,也只坚持了8年。一是从武昌管理建业,距离太远,难保稳定;二是建业远比武昌富庶,据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统计(当时只统计纳税的壮劳力),江夏郡(武昌属江夏郡)仅26.5万人,丹阳郡却达(建业属丹阳郡)63万人。
孙皓只好又回建业。为建自己的执行团队,开始重用身份低贱的小吏,如何定、张椒、岑昏等,此外,孙皓还重用宦官,如高通、詹廉、羊度等。
▌连环画《三国归晋》中孙皓和岑昏
落入了享乐的圈套
重用近臣之外,孙皓刻意压豪族。
一是不断举办宫廷宴会。“每晌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于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以为欢。”大臣王蕃因酒后行止自若,孙皓便下令杀了他。这一手,后来俄国彼得大帝也用过,在宫廷宴会肆意侮辱、杀戮贵族,营造出喜怒无常的形象,来震慑手下。
二是分权。凤凰元年(272年),镇守西陵的步阐降晋,陆抗及时发现,将其斩杀,晋国派兵来夺,却惨败在陆抗手下。陆抗去世前,上书反复提醒孙皓,应增兵西陵。可陆抗死后,孙皓将守军分成五部分,交陆抗的五个儿子分别统领,反而减少了兵力。
孙皓青少年时代多挫折,缺乏安全感,成年后自控力差,轻怒且耽于享乐。杀了权臣张布后,孙皓将他的小女儿纳入后宫,一次孙皓问:“你父亲在哪?”对方答:“被贼人所杀。”孙皓大怒,将她处死,后来又后悔,雕其像置于座旁。张布的大女儿已婚,孙皓将其夺入后宫,她去世后,孙皓十分悲伤,在家半年不出。
当时吴国人口仅230万,官吏就有3.2万人,士兵23万,后宫还有6000多人。每8人就要承担一名不劳动者,孙皓自己也承认“令百姓久困涂炭……惭愧山积”。
280年,晋军南下,吴国贵族纷纷倒戈,孙皓被俘。晋武帝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四年后,孙皓去世,终年仅42岁。
短寿疑与尚巫有关
孙皓的爷爷孙权活了69岁(一说70岁),可孙权儿孙的寿命都不长。究其原因,与吴国统治者尚巫有关。
孙家起于寒门,孙坚少年时历尽艰难,只当上县吏,连正式官员都不算。他后来反复声称,他出生时祖坟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在南阳时,太守张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坚。坚欲进兵,恐有后患,乃诈得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山川。遣所亲人说咨,言病困,欲以兵付咨。”张咨信以为真,结果被杀。可见,孙策能割据,巫术帮了大忙。
孙权曾“事仙者葛玄,尝与游处,或止石头四望山所,或游于列洲”,练习过隐身、遁形等幻术。他命令将军卫温、诸葛直带兵去海上求仙药,曾到夷州(台湾),结果没找到,孙权大怒,将二人处死。
▌连环画《三国归晋》中孙皓召见术士
受祖上影响,孙皓也迷恋巫术。孙皓一朝年号极多,如甘露、宝鼎、凤凰、天册、天玺等,均与巫术相关。在宫廷中,还有巫师参与决策。
孙家出身不高,借巫术提高身份,此外巫术制造的丹药可刺激欲望,时人误以为有利于传宗接代。孙皓过度荒淫,可能与此有关。因长期服用丹药,导致慢性中毒,所以孙皓后期行为乖张。
裴松之说,孙皓有个外甥叫何都,貌似孙皓。张布大女儿死时,孙皓半年不出,可能已被暗杀,假孙皓是何都冒充的,所以性情大变。其实,孙皓此前杀张布等,已残暴至极,与刚登基时判若两人。
显然,这口锅太大,何都真背不了。(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