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094):飞龙在天——释“龍”(中)

朱英贵

(紧接《飞龙在天——释“龍”(上)》)

本文在上一篇文字中已经逐一论述,对于“龙”(龍)字的甲骨文字形所描摹的物象的推测,目前至少有“蟒蛇”说、“鳄鱼”说、“恐龙”说、“龙卷风”说、“图腾”说等诸多说法。但各种说法都未能做出完满的解释从而让人信服。本篇将接着从判识“龙”(龍)字构字理据的几条基本原则入手,来进一步讨论“龙”(龍)字究竟象何物之形。

三、判识“龙”(龍)字构字理据的几条基本原则

探究汉字的构字理据,“龍”是难解字之一,多种观点似乎都与正解有差距。目前对“龙”(龍)的本义解释,似乎正在接近正解而尚需进一步充实论据。

愚以为,在解读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甲骨文中的象形字都是古人对所观察世界的精炼概括,既然“龍”是一个象形字,那么它就一定是对有形可象的、可以诉诸感官的实体事物的具体概括。因此,“龍”字的甲骨文字形并非来源于远古神话传说或者纯粹理想化的思想意识虚构,我们应该相信,造字的先民确实见过某种形式的实物景象,而且是十分常见的很有慑服力的神奇景象,然后才能赋予它完美的寓意,以至于形成近乎图腾的尊崇意识,并将其命名为“龙”(龍)。

既然有这样的认识前提与出发点,那么我们在具体确认“龙”(龍)是什么之前,就有必要先明确几条判识原则,有了这几条判识原则,我们就不会漫无边际地冥思苦想,就会一步步缩小搜索的视野,就能把目光真正聚焦在古人与中华传统文化所认可的“龙”(龍)的身上,就能够找到真正的“龙”(龍)。

拙论认为,这几条判识原则应该是与中华传统文化对“龙”的认识与评价密切相关的,凡是游离于中华传统文化对“龙”的认识与评价之外去寻找“龙”(龍),就都将是因盲目臆想而徒劳无功。这几条判识原则应该大致如下:

其一,是“云龙”与“苍龙”——飞龙在天。

到哪里去找龙?龙在何处?“云龙”一词告诉我们,龙跟云的关系密切;“苍龙”一词告诉我们,龙跟苍天紧密相关。故要想寻龙,首先就要到天上去找。

五代·齐己《春雨》诗:“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前蜀·杜光庭《天册巡官何文济为东院生日斋词》:“犹风虎以相须,若云龙而感契。”

宋·陆游《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

明·张居正《圣母图赞·庆都毓圣》:“元云入户,赤龙在宫,遂开景运,万国时雍,济济岳牧,是谓云龙。”

清·赵翼《余简稚存诗稚存答诗再简奉酬》:“昔唐有韩孟,云龙两连翩。”

历朝历代中的这些诗文中都表明龙跟云的关系密切,却原来,“龙”乃天上之物,与云相伴:故《周易》乾卦言“飞龙在天”。所以要到天上去找“龙”,而且不要在晴空丽日时找,而要在云雨袭来时找,云,既是龙的活动场所也是龙的隐身之处,若龙不得云,则失其所凭依,无以神其灵,故《易》曰:“云从龙。”这是判识龙为何物的第一条原则。

其二,是“飞龙”与“游龙”——龙舞龙翔。

既然“飞龙在天”,那么天上何物为“龙”?可以观察龙在天空的运动姿态,当其动时龙舞龙翔,有“飞龙”与“游龙”二词为证。

“飞龙”就是飞翔的龙,“游龙”就是游动的龙。其实“飞”也是“游”,在空中游动即为“飞”。可见龙的运动姿态是摇曳多姿的。

《古文苑·宋玉<舞赋>》:“軆如游龙,袖如素蜺。”章樵注:“《神女赋》:‘婉若游龙。’言其轻举也。”

《文选·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李善注:“翩翩然若鸿雁之惊,婉婉然如游龙之升。”

由此可见,运动摇曳多姿也是“龙”之为物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是判识龙为何物的第二条原则。

其三,是“雨龙”与“潜龙”——神龙治水。

飞龙在天,龙舞龙翔。然而“龙”又不是总在天上,动时飞天,静时潜渊。“雨龙”一词告诉我们,龙跟雨有密切关系,雨因龙而兴;“潜龙”一词告诉我们,龙并不是每天都要兴风作雨,当其积蓄力量之时是潜藏着的。

《周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李鼎祚集解引马融曰:“物莫大於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於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也。”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综上可知,“雨龙”不兴风作雨时就是“潜龙”,所谓“潜龙勿用”就是隐于世也,潜于何处?“见龙在田”,潜于广漠田土;“或跃在渊”,潜于幽深渊水。但是别忘了,龙的职能就是神龙治水,据传说有四海龙王主其事。东海龙王苍龙敖广,为司雨之神,南海龙王赤龙敖钦,为主宰闪电之神,西海龙王乌龙敖闰,为司风之神,北海龙王白龙敖顺,为霜雪之神。龙就是神,神就是龙,神龙治水,乃其天命之责。既然龙与水的关系密切,那么寻龙就要到有水的地方去找。这是判识龙为何物的第三条原则。

其四,是“乾龙”与“亢龙”——龙兴天下。

有“朗朗乾坤”一语,乾为天,坤为地,“乾龙”就是在天之龙;有“不卑不亢”一语,亢为高,卑为低,“亢龙”也就是在天之龙。

据说,一条真正的龙,要经过长期的修炼。其过程如下:胚胎期:撒下龙种,成形期:龙种成形;潜伏期:潜龙勿用;静养期:龙眠水底;蜕变期:龙鳞将蜕;蠕动期:龙形再变;爬行期:龙作蛇行;游水期:龙游于海;飞腾期:飞龙在天。

若问:飞龙在天,有何公干?答曰:龙兴天下,利国利民。

如何利国利民?世界不能只有阳光,“阳”过盛则一片焦土;世界还需要雨露滋润,阴天方能兴风作雨,“阴”“阳”结合才有万物生成。“龙”的作用就是养阴济阳,这便是“龙行天下”的含义。是判识龙为何物的第四条原则。

以上就是拙论所设想的判识“龙”(龍)为何物的几条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到哪里寻龙?答曰飞龙在天;龙的姿态如何?答曰龙舞龙翔;龙的职责是什么?答曰神龙治水;龙的功绩何在?答曰龙兴天下。这就是我们寻找“龙”究竟为何物的思路与线索。又要到天上去找,又要到有水的地方去找,而“龙兴天下”的手段就是兴风作雨,那么当阴云密布兴风作雨之时,天空中游弋多姿的神奇形象是什么,这不是已经不言自明了吗?

四、“龙”(龍)字究竟象何物之形

“龙”究竟为何物?据说龙是一种神异动物。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辞源》是这样解说的:“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是这样解说的:“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天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等等。然而,所谓“神异动物”毕竟也是可见的“动物”,可是有谁见过“龙”呢?至于这种“神异动物”又究竟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技巧而变成“龙”的呢,哪怕是鸡犬升天之类的神话也可以,《辞源》和《辞海》却都没有讲清楚。

学者们的探讨则更是多种多样。本文此前提到过的“蟒蛇说”、“鳄鱼说或蜥蜴说”、“龙卷风说”等说法,因为其不尽合理,这里暂且不论,愚以为如下几种说法,有的有些许道理,有的则有相当多的合理因素:

其一,“云纹”说。当代学者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龙:神话与真相》)

这种认为是人们把本不是动物的天上的云纹想象成一种动物的思维,已经向认识“龙”的本来面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其二,“闪电”说。厦门大学朱天顺教授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这种认为“龙”不是因为天上的云纹而引起联想,却是因为天空的闪电而引起的神秘联想,并将其幻化为一种长有四脚的动物的思维已经切近“龙”的形成机理了。

其三,“虹龙”说。胡昌健先生认为:“龙的原形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雷电的勾曲之状、惊蛰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化形象化。”

我比较认可这种龙为虹说,详见此前笔者的拙文《虹销雨霁——释“虹”》一篇的内容。只不过,“虹”并非是单纯的龙,而是两条龙交配之状,古人认为其呈彩虹的形状;而且,既然已有“虹”字,如果“虹”就是“龙”,那就没必要再创造一个“龙”字。因此,“龙”与“虹”是有区别的:“虹”是雨后的彩虹,虽然美丽但不是“龙”的原型;“龙”是“雷电的勾曲之状”,只有那“雷电的勾曲之状”方能够被远古先民认为是“神异动物”。至于胡昌健先生所说的“蠢动的冬虫”或者“勾曲萌生的草木”则不足以成为“龙”的构形依据。

其四,“雷电龙三位一体”说。河南大学赵天吏教授在1983年发表的《说龙》一文中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龙之为物,果何指乎?曰:指天雷电之形象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拙文十分认同赵天吏先生的观点。愚以为,龙一定是跟雨和水有关,有时飞腾在天,有时潜于水中,若隐若现。只有在天空雷电闪射之时方能望见其形。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093):虹销雨霁——释“虹”

汉字探微(094):飞龙在天——释“龍”(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