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桌布

有一次去西贝莜面村吃饭,看到桌布都是那种红白格子的。说实话,对我这种追求素简的人,真有点受不了这种花色。不过,当看到服务员在收拾餐桌的时候,我才发现那格子的妙处。

这个桌布要比桌面大好多,垂下来很长一截,把垂下来的长度弄得均衡了才好看。桌布是一餐一换的,我看到服务员在换的时候会把用手揪的这头的留得稍微短一些,然后慢慢往下拉。他会非常迅速地数一下格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九个格),这样四边就均衡了。如果是素色的,就免不了围着桌子走一圈查看。就像我铺床单,你看着这头就顾不了那头了,每次都一边长一边短,反复调整几次。

这个操作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一是感知反馈,即检测一个长度,这个格子确实提供了很大方便。第二个阶段是认知理解,就是要决定到什么位置是最佳了,它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社会规范和标准,有些人认为差不多就行,有些人则认为必须把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我听说人民大会堂的杯子摆放的角度不仅要统一,而且前后位置也要在一条线上,服务员要拉一根线调整杯子的位置。在我看来,这个桌布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桌布上设计一个小记号,或者在桌腿上贴个小标签,这样服务员就用不着数格子了。

我估计这格子肯定不是专门给服务员提供方便的,但这个操组给我们很多启示。在很多精细化的服务中,或者用户本身对尺寸、位置、重量、温度等物理量要求比较高,做到快速而准确,确实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本身是一个模糊测量系统,对物理量和化学量并不敏感。但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数据化的时代,精确的测量常常关乎生活的品质。

我估计你很快意识到,那个圆桌的桌布更需要一个“好格子”。

理论标签:理性行动、感知反馈、认知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