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生死场 | 邱小石·早茶夜读447
447丨生死场
邱小石金句
《都灵之马》就是萧红的《生死场》
逃出《生死场》之后,就是《黄金时代》
逃出生死场
文/ 邱小石
本周读萧红的《生死场》,我手中正好有一老版本,鲁迅1935年写的序,胡风写的读后记,鲁迅文化出版社1947年再版。旧书从通县师范学校流出。鲁迅在序里主要为《生死场》出版波折发了一些“牢骚”:“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
好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都灵之马》,如果不掺杂关于导演贝拉·塔尔的背景和电影所想表达的哲学意味,这部电影能给我带来的回忆只有一字:冷。
电影开始,一匹马驮着重物,在寒风雪地中吃力的前行,马匹大口的呼吸喷着热气,除了牲口,没有活物的迹象,四周迷茫,也不知终点何方,这一个镜头长达十几分钟,从好奇、疑惑、枯燥慢慢转化难以忍受的沉重。
另外一个场景,荒原中家徒四壁的房子,室外呼啸着寒风,父女煮了一盘土豆端上桌子。只有一盘土豆,用手掰开,捏碎,热气,吹气,吃。这一个镜头,又是十几分钟。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全都如此缓慢,生活艰辛繁重,单调无趣,时间只有前行,滚动到没有任何预期的明天,不知为什么而生,活着就是全部。回忆中的“冷”不只是身体的寒意,而是观影行为被施以了酷刑——意识被死死地冻住。
我对萧红的认识都来自于电影《黄金时代》,看这部电影也过去了五年了。我也试着回忆了一下,看电影时那种下坠的情绪今天完全想不起了(翻朋友圈),只记得整部电影里的色彩,真的很黄金呀。
随着时代起伏,生活难免动荡,情爱离别与痛苦也是必然,但人们仍有饱满的冲动,可期的梦想,精神和肉体的欲望都能争取和满足。故事中最大的遗憾和伤感气氛,难道不是萧红的早逝吗?可是她活得鲜活而个性,人间很值得,即使什么都失去了,也并不是非得活下去不可。回忆中的“黄金”不只是好看的旗袍,还有旗袍中灵魂的自由。
《都灵之马》就是萧红的《生死场》,逃出《生死场》之后,就是《黄金时代》。
2019.11.04~2019.11.10
「生死场」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呼兰河传
下期主题
张天翼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