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喽!
放假喽!
作者:李广生
一所学校招聘新教师,邀请我做面试官。面对“为什么选择当教师”这个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应聘者回答:因为有寒暑假。既在意料之中——寒暑假确实是为教师职业加分的项目;也在意料之外——应聘者如此坦诚,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作为一名老教师,绝不好意思在正式场合如此坦言,一定会把对教育的爱摆在前面,但私下里也会像这些毛头小子一样,为拥有寒暑假而沾沾自喜。
今天是北京市中小学放寒假的日子,全体师生开启寒假模式。“放寒假喽!”我能想象得出小孩子和大孩子们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教师也不例外,快乐的心情甚至比学生还要强烈。今天应该是校园里最和谐、最喜庆的一天,除了留作业时出现短暂的骚动和不满。
据我了解,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假期规划早在期末复习规划前就已经制定好,或出游,或聚会,或探亲,或访友,安排得丰富多彩、井井有条。期末这几周,数着日子过,就盼这一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他们身上有充分体现。
今天各个学校都要开会,布置假期工作、宣讲注意事项。这是对主讲人的一次严峻考验,因为坐在下面的人,心都飞走了,只盼着听到两个字——散会,然后热情的鼓掌。在学校工作的那些年,还曾给教师布置过寒假作业,因此受到领导的表扬,好像是几个一,读一本书、写一篇随笔、联系一个学生、完成一周教案,等等。后来我发现,开学初教师和学生一样,忙乎着补寒假作业,便觉得自己有点自作多情。
说实话,我对放假并不期盼。做了近30年的教师,一直在这一亩三分地里转,认识的人都是老师,熟悉的地方就是学校,张口是教育,闭口是课程,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突然放出去,还真有点不适应。每天起早贪黑的,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早晨不用闹钟叫,到点儿就醒,醒了不上班,干吗去呢?那么长的一天,在单位,这事那事的,一晃就过去了。在家里,几十平米空间,干吗呢?习惯了在单位里吃午饭,荤素搭配,好几个菜,上百人一起吃,多壮观,还不用刷盘子洗碗,吃饱了回宿舍,路上抽袋烟,神仙一样。在家里呢,肯定要自己做饭,做多了浪费,做少了不值,只好凑活凑活。
写到这里忽然意识到,有个叫习惯的玩意无形中绑架了我。我习惯了这种生活,我的思想、意识、情感,还有我的身体,都成为这种生活的俘虏,心甘情愿的任它摆布,拒绝改变。
习惯成自然,习惯也造就了依赖。从适应这种生活到依赖这种生活——害怕它发生任何变化,仿佛它是唯一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甚至以为它是最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正是自己想要的——变化悄无声息的发生,也许可以用“润物细无声”形容。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这样定义体制化:刚开始,你痛恨它,慢慢的,你习惯生活于其中,再后来,你发现不得不依靠它生存。平平淡淡的生活同样对人进行着更加隐蔽的“体制化”。
寒假来临,学生比教师兴奋,年轻教师比老教师兴奋,岁数小的比岁数大的兴奋,教龄短的比教龄长的兴奋。生活的“体制化”作用不仅抑制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也消磨掉他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不是苦难而是舒适,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让生活失去色彩。
年轻的欧文.斯通为梵高立传而作《渴望生活》,梵高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的灵魂里有一团火,但没有一人前来取暖。路过的人只看到从烟囱里冒出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难道不应该守护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梵高做到了,一直让这团火在心中燃烧,虽然至死都没有等到前来取暖的人。但是,更多的人,主动把这团火熄灭了,并浇上一盆水,避免它死灰复燃。
开启寒假模式,可以认为是开启另一种生活模式。希望朋友们挑战习惯,摆脱依赖,走出自己对自己的“体制化”;作为一个没有勇气的人,我会守着“教育人生”祝福你:保持渴望,渴望是你灵魂的火种,渴望生活。
“放假喽!”希望你像孩子一样欢呼。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