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事业
根的事业
作者:李广生
周五去马坡小学调研,听了两节课,一节是聂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英语课,一节是李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数学课。两节课我都很欣赏。
马坡小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成果逐步显现。记得几年前,我和黄校长一起观摩一节数学课后,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过一次长谈。在推进策略上,他强调两点:一是坚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必有所成,他对小组合作学习抱以坚定的信心;二是等待。允许教师观望、鼓励教师质疑,以最大的热情支持参与,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加入。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小组合作学习自然地发生,有序地开展,效果非常明显。也许,这便是坚持和等待的结果。
教育需要坚持,教育需要等待。
我请教聂老师一个问题:听说读写,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哪一个是基础?在微信朋友圈,我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听”。研讨中,几位英语教师似乎也认为是“听”。到底是不是“听”,语言专家可能有更加权威的解释。其实,我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最基础的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做“根”的事业。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论及教育工作,人们经常引用这首诗,并把教育工作喻为“叶的事业”。但我认为,教师绝不仅仅是“绿叶”,起到陪衬的作用,教师要做“根”的事业,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学中的表现是:题做错了讲题,字写错了练字,作文不好教写作,语音不准练发音,等等。名为有针对性的训练,实际上是片面的、孤立的看待问题,局部的、表面的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善于发现和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做“根”的事业。
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看韩剧,看着看着便学会了几句韩语。我就这一现象和北师大的教授交流,她对我说:倾听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反观我们的课堂,听确实被无意间淡化了。有些学校,为了加强英语学习,设立了英语早读,而且特别要求读出声、大声读,好像读的声音越大,英语学习效果越好。几乎没有一个学校设立英语早听,更没有一所学校要求在英语学习时间安安静静的听。
课堂上,我们确实给学生安排了听的环节,但往往是这样的:1.为了读而听。听一句跟读一句,听是次要的,读才是目的,孩子其实并没有认真听;2.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听。比如提取听力材料中的信息、回答教师的问题等等。这时候,虽然孩子听的很仔细,但他们并没有关注语言本身,脑子里一直想教师的问题,一旦有了答案,便不会再认真地听;3.把语言切成碎片听。歌谣一句一句的听,对话一个人一个人的听,虽然降低了听的难度,但也破坏了语言的完成性,不利于语言感觉的培养。
急急忙忙的听、紧紧张张的听、支离破碎的听,种种迹象表面,我们在教学中对听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听的训练不足。正是因为听的基础没有打好,导致英语教学的效率较低,费时费力,教师下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比如发音问题,教师宁可费劲巴拉的示范、纠正、练习,也不肯花点时间让孩子多听听。我们小时候学习母语,谁刻意纠正过我们的发音?我的一口纯正的平谷话,不是谁教的,而是我自己听来的。
对听重视不足的原因是教师害怕安静。孩子们静听的时候,教师心里就犯嘀咕:他们是在认真听吗,他们能听懂吗,他们能有收获吗?各种各样的念头折磨着教师,让他们很快结束听的环节,让孩子发出声音。看到每个孩子张嘴、发声,声音越来越大,他们便觉得踏实了,便认为学习发生了。其实,在巨大的声浪里,有多少孩子是“滥竽充数”,他们心里也是没底。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能忍受安静。
混合运算中孩子经常出现运算顺序的错误,可一旦问及他们运算顺序,则很轻松的答出:先乘除后加减,先括号内后括号外。运算规则烂熟于心,实际运算又频频出错,问题出在哪里?有些教师轻易地做出判断,认为还是计算有问题。于是,不断地强化规则,不断地增加题量,把孩子带入题海之中。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并不是不会算题,而是不会看题,并不是不懂规则、不会计算,而是不能整体把握题目(算式)。拿起笔就做,是很多孩子的习惯,迫不及待地进行计算,急不可耐地得出结果,算着算着就出现了错误。这样的错误,教师稍加指点,孩子立即明白,改正之后还会再犯。气得教师不得不采取抄写十遍的下策,孩子自己也很纳闷儿:我明明知道先乘除后加减,怎么一算题还是先加减了?
粗心,最后只能这样解释,教师这么认为,孩子自己也这么认为。粗心成了一块挡箭牌,遮蔽了问题的真实原因。当我们找不到原因时,往往以粗心替代,粗心又成了替罪羊,可很少有人思考,孩子为什么粗心呢?
几天前,我曾和建新小学、高丽营学校的数学教师探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是发现问题。龙湾屯小学的数学教师也表示,影响孩子解答应用题的重要因素是读题、理解题意。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其根源绝不像问题本身那样显而易见。做“根”的事业,需要教师系统思考、深入挖掘,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教师的急躁和孩子的粗心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小孩子本来就浮躁,如果加之以教师的急于求成,就很容易导致习惯性粗心。“比比谁算的快。”很多教师这样激励孩子。为了以速度显示自己的聪明,孩子们经常是提笔就算、张口就说,既不仔细观察,也不认真思考。越是低年级,教师越容易追求速度,甚至动用秒表为口算计时。计算速度虽然得到提高,但也养成脱口而出的习惯。随着计算的复杂程度的提高,脱口而出的习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明显。他们不能脱口而出了,需要整体把握算式了,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所以就简单归结为粗心。
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孩子的计算出了问题,便提示他:“你仔细看看算式。”他不解的对我说:“我看了。”我意识到,他没有养成看题的习惯,即便看了也不知道看什么。李老师让学生口述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被叫起回答的孩子磕磕巴巴。她很不理解,在研讨时说,自己没想到孩子连基本的运算顺序还不掌握。同事告诉她,不是像她想的那样,孩子其实对运算顺序非常清楚,只不过他们误以为教师让他们回答的是计算过程。教师的指令不清楚吗?也不是。实际上是孩子养成了习惯,习惯性的提笔就算,习惯性的关注计算结果。
如果教学中教师不以快慢论英雄,不以比为手段,告诉学生不要急于计算、不要急于得出结果,哪怕是简单的口算题,也要看仔细、看完整、看清楚,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看题的习惯。遇到较为复杂的算式,就能从整体把握,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分步计算,粗心就能被逐渐克服。事实上,很多计算问题,根源不在算题上,而在看题上。
英语说不好,根子可能是听的问题而不是说的问题;计算出错误,根子可能是看的问题而不是算的问题。让孩子不被打扰的安静地听一会儿、看一会,让学习平静的自然的发生。
根是埋在地下的,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高。所以,做“根”的事业需要扎下去,更需要坚持,更需要等待。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