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悖论

质疑的悖论

作者:李广生

“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五年级小姑娘大胆站起来。

展示了这个片段之后,我按下暂停键,问参加“生命课堂”课程学习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1.继续教学进程,稍后再请他发言——用语言或动作暗示他暂时“保留意见”。

2.直接请他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请你谈谈你的观点。”

3.探寻反对的理由——“不同意,没关系,请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不同意,或不同意什么?”

绝大部分教师选择2或3。我再次让大家思考:2和3的区别在哪里?

讨论的结果是:2是直接提出质疑,3是在提出质疑之前,先摆明质疑的理由。都是质疑,3是有依据的质疑。

我们继续观看教学视频。录像中的教师选择了2,她请那个孩子陈述自己的观点。孩子说:“我觉得她(前面发言的孩子)没有认真读第二段,第二段写的不是对家乡的思念,而是对奶奶的思念……”一石激起千层浪,话音未落,又一个孩子举起手来,急切的表示:“第二段就是对家乡的思念!”前面发言的那个孩子也迫不及待的申辩:“我认真读了,就是对家乡的思念。”

又有一些孩子举起手,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同桌之间小声争论,有的说思念家乡,有的说思念奶奶。教师似乎很欣赏这种场面,故意放慢了节奏,让孩子自由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再次按下暂停键,请大家思考:

1.这是讨论还是争论?

2.争论与讨论的区别是什么?

3.争论与讨论哪个更有价值?

大家给出的答案非常一致:这是争论,不是讨论,或是说争论的味道更浓一些。它们的区别在于:争论是封闭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否定对方;讨论是开放的,目的在于取长补短、深化认识。非常明显,讨论的价值更大,更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

为什么没有形成讨论,反而形成了争论?我又抛出一个问题。

我们再次回顾孩子表示他有不同看法时,教师所说的那句话:“你有不同意见,太好了,快把你的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问大家,这句话向孩子传递了哪些信息?

经过大家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句话向学生传递一个信号,教师很喜欢观点,尤其喜欢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质疑。这应该是个很好的信号,有助于激发孩子思考、创新。但是,它还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号,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教师只喜欢观点和观点的创新,并不关注形成观点的依据。两种信号同时作用,导致孩子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匆促提出自己的观点。自说自话,盲目的否定别人,固执的维护自己,就这样形成了争论,而不是讨论。

通过这一番分析,我们共同意识到有依据的质疑多么重要。你可以反对,但必须亮明反对的理由。

有依据的质疑是对思维品质的磨砺。从一定意义上,质疑是容易的,但为质疑寻找理由是困难的,只有为质疑找到依据,并证明它是成立的,才能证明质疑有意义,否则就是盲目的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必须经过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倾听、专注的思考、理性的分析、耐心的推导,寻找证据,并建立证据间的有机联系。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我一直不提倡向孩子传授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思维训练课程更多的是传授思维知识,而不是思维能力,很可能导致孩子知道很多思考的方法,但还是不会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孩子的思维,在实践中历练思考,才是正确的途径。

事实、逻辑、观点,是思考的三要素。基于什么事实,依据什么逻辑,得出什么观点,思考通常是这样进行的。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这些,但要引导他们体验到这些。那个持反对意见的孩子说:“我觉得她(前面发言的孩子)没有认真读第二段,第二段写的不是对家乡的思念,而是对奶奶的思念……”教师要敏锐的察觉到,在孩子的这句话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逻辑、哪些是观点,并以此引导孩子。

“没有认真读”是是事实吗?很明显,不是,这是孩子的判断,是他的观点。

没有认真读就能证明思念家乡的解读是错误的吗?很明显,这个逻辑站不住脚,即便认真读,也可能得出错误的解读。

“思念奶奶”这个观点没有任何事实和逻辑支撑,仅仅一个观点,或是说仅仅一个感觉而已。

教师察觉到这些之后,就没必要在那个观点(也就是那个感觉)上投入过多的热情,应该进一步追问他:你怎么知道他没有认真读呢?这就引导所有的孩子开始关注质疑的依据。孩子可能这样说:因为他读出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所以没有认真读。请注意,这还不符合逻辑,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通过这样的耐心的、细致的、没有压力的引导,孩子的科学思维逐步建立。有依据的质疑将成为他们的基本准则。

这几天一直在探讨“有质疑的课堂”,但必须要明确一点:质疑并不是越多越好。质疑可以引发思考、促进思考,但如果质疑超过一定数量,不但不能促进思考,反而会削弱思考。这可以叫做“质疑悖论”。

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孩子们质疑的热情越来越高,提出的疑问越来越多,于是他们便沉溺于质疑的快乐之中,或是为提出什么问题而纠结,从而导致他们无暇思考,不能专注而持久的思考,还会导致为了质疑而质疑,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质疑越多思考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质疑越多思考越少。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

一味的控制质疑数量不是好办法,影响孩子积极性,提高质疑的品质,数量自然被压缩。让孩子有依据的质疑,就是为了要提高质疑的品质。

有依据的质疑是审慎的、理性的、科学的质疑。要求教师认真倾听、高度关注孩子质疑的内容和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方式的关注,是重中之重。提出什么观点和怎么提出的观点相比,教师要更加关注后者。避免教学陷入到观点的百花丛中,避免观点对思考的冲击,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不要盲目的对质疑报以热情,要保持对质疑的质疑。当孩子勇敢的说出“我有不同观点”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他基于的事实是什么、他依据的逻辑是什么、他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教师的这种审慎的态度,将给孩子做出很好的表率,引导他们同样审慎的对待质疑。

你可以反对,但必须提供反对的理由。把这样一条基本原则贯彻到课堂当中,课堂才不至于发生虚假的繁荣、肤浅的热闹,“质疑悖论”才能被克服。

“生命课堂”倡导基于证据的质疑。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