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你在精进成长,还是在无效努力?

主播:大宝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1年9月14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思维的精进》。
这本书是由英国知名科普作家大卫·罗布森所写。为了突破思维局限,避开思维里的陷阱,作者给出了训练思维和智慧的一系列可行方法。借助这些认知反思模式,本书将帮你在当下这个复杂世界里,建立起避免偏见和谬误的认知框架,进而更有效地学习,更精准地思考和决策。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精进成长和无效努力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无效努力

不少人貌似很努力,但其实他都在无效努力。
比如,在职场,有些人每天兢兢业业,甚至还加班加点,但是职位没变动,收入没提高。你说他不努力吧,他比一般人都敬业;你说他努力了吧,但是却始终没有拿到结果。
在生活中,有些人学这个、学那个,学得很起劲,钱没少花,班没少报,朋友圈也多了不少人,貌似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是结果变现乏力,所学全部变成了谈资。
上述就是无效努力的典型代表。
如果非要给无效努力下个定义,就是:时间、精力、资源的投入和最终的产出,不成正比。
 
身处无效努力中的人,自己是不清楚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他们只关注自己是不是够投入,自己是不是够努力,但是并不看他们学的东西对自己的发展有没有用,自己当下的工作有多少价值,自己的努力可以用什么度量。
也就是说,他们大脑中虽然对努力的定义是明确的,但是对努力的方向是模糊的。
这样就陷入了战略上懒惰,战术上勤奋。

『精进成长

跟无效努力对应的是精进成长。
在成长领域,有一个概念叫“1万小时理论”。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就是字面意思:只要你在某个领域干够了1万小时,你就能成为那个领域的高手。
但其实,“1万小时”只是时间上的度量。
它的解读者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曾解释过,除了时间,你还得看到那件事的全貌。
什么意思呢?
比如,有两个销售甲和乙。甲只干公司要求的地推的活,每天跑跑线下的店和商场,没事就找个地方偷偷休息了。而乙不仅干了线下地推,还研究了线上营销推广;尝试寻找上游厂家,找更便宜的货源;洽谈大的合作商。
甲只把一项工作中某个阶段的活干了。而乙则干了一项工作的全流程。
现在的岗位大多数都是:螺丝钉岗位。也就是说,你只掌握了某件事的一部分工作。你并不掌握一项工作的全流程,那么即便你干得再熟,你也只是那个环节的高手,而不是整件事的高手。
总之,想要实现精进成长,你得成为整件事的高手。

『二者区别

如果说,一件事所有的环节加起来是100分的话,那其实很多人只在做其中的30分,或者更少。
比如,有人心血来潮学了思维导图。他非常努力,利用业余时间,画了2年的思维导图。但是画思维导图这件事,在思维导图领域只占了30分。其它的还包括:如何设计课程、如何推广、如何转化、如何让新学员看到效果等等。
再比如,你在公司处理标书或者各种文件,但是这些工作也只占了职场文案类工作的30%。其它的还包括:如何谈判、如何跟进标书或者文件落地、如何复盘落地后的一手资料、如何跟各个部门沟通落地的可行性等等。
也就是说,你总是在30分的工作里打转,你做得再好,最多也只能获得30分。
想要精进成长,你得学会看全局,也就是了解一件事的上游和下游,并参与进去。
这才是1万小时的真谛。
 
在局部,你完成了100%,也只能拿到30分;对于整体,即便你的完成度只有80%,最终你也能拿到80分。
这就是二者的最大区别。
总结一下,你现在想想自己,正在做的是局部,还是整体?如果你做的是局部,那么好,你很难成为高手。到后来,你甚至连局部都做不好,因为重复的工作,会让你丧失斗志;如果你想精进成长,那你就得尝试去做整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