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教育资助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纳雍县锅圈岩乡平坝村二组村民章贞富

【我的脱贫故事】教育资助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纳雍县锅圈岩乡平坝村二组村民章贞富

我叫章贞富,今年44岁,纳雍县锅圈岩乡平坝村二组村民。小时候家里穷。1997年我结婚分家的时候,只分得了几棵树子,数亩薄土。我在家门口的沟边用木棒茅草搭了个窝棚,算是有了“家”。这个“家”一住就是几年。

2001年,我自己打砖,在发益寨的半山上修了一个30来平方米的砖瓦厢房。从此,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一家五六个人挤在一起,又住了几年。

随着孩子们的到了,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

为了生计,2005年我去了六盘水拉蜂窝煤卖。每天早出晚归,省吃俭用,一天下来有20多块钱的收入。一年下来,我赚了1万多块钱,又给亲戚朋友借了点钱,挨着厢房修了四间房子,连着厢房一起打了板。

章贞富在喂牛

房子修好后,为了还债,我辗转贵阳、昆明、凯里等地打零工。因为缺乏知识和技术,干的是挖泥巴、背石头等苦活累活。因此,也落下了一身的老伤病。现在天气一反复,全身就不自在。

就这样,我在外打了七八年的“烂仗”。2013年,我回家发展。恰在此时,国家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因为读书负担重,村里把我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可帮了我家的大忙。

2014年,我在信用社贷了3万块钱发展养牛。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做起了牛生意——低价买进瘦牛,喂几个月养肥了再卖出,赚取差价。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一人卖牛,一家受累。”做牛生意不容易。牛多的时候,家里喂了七八头牛。俗话说:人上十口,吃饭如雷吼。然而,牛上十口,则是地动山摇。每天光倒腾七八头的牛料,几个人都忙不过来。

买卖牛的时候,更是苦。村里没通公路的时候,赶场的头天就得把牛赶到市场附近,找个熟人家住下,第二天才不会误了场期。村里通车后,我则是头天将牛料煮好,第二天四五点钟起来,喂了牛料,装牛上车,八九点钟才赶到牛马市场上。这几年,我走遍了周边的维新、倮柱、打磨石、金盆等牛马市场,也尝遍了生活的艰辛。

章贞富小女儿放学后帮忙家里喂牛

牛生意有赚有赔。平均下来,一头牛能够赚几百块钱,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虽然苦,但是几个孩子听话懂事,在学习上不用我操心,苦点也只值得。孩子们一回家来,就帮助家里干活。去年暑假,大儿子在毕节工地上打了一个多工,赚了4000多块钱。

如今,大女儿已幼师中专毕业,成了家。二女儿护理大专毕业,在一家私人医院打工,每月4000多的工资。目前,还有四个孩子在读书,教育负担仍然重。

章梅展示大学录取通知书

2020年9月,三女儿以理科586分的高考成绩,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三女儿的高考成绩刚出来,村里就来宣传说大学生可以享受每年8000元的生源地无息助学贷款。加上三女儿高中学校退了3000块钱的押金,又资助了2000块钱。村帮助申请的茅台集团助学金5000块钱也在半个月前到位了,加上4830块钱的教育资助,三女儿的大学费用,我一点不愁。其他的三个孩子,也得到了相应的教育资助。这样下来,孩子的教育负担减轻了不少,能够安安稳稳的读书。

在国家的帮助下,我家早已脱贫。我将在新的起点上,把日子过好,把孩子教育好。这就是对社会的最好回报。

蒙鹏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