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陆县出土一批隋唐佛道铜造像

山西平陆县出土一批隋唐佛道铜造像

选自《考古》 1987年01期平陆县博物馆

1983年9月,山西省平陆县县城西约50公里的西候乡西候村初级中学平整院基时,在学校东侧,距地表1.1米深处挖掘出一批隋唐时代铜造像。较完整的59件,其中佛教造像21尊,道教造像4尊,像座26件,刻铭铜碑牌3件,另外还有背光1件、栏杆4件。这批造像大小不等,姿态各异。最大的造像高14厘米,最小的高3厘米;像座最大的高8、长17.5、宽15風米,最小的高1.5、长2.5、宽2厘米。现将较有特点的遗物分类简述于下。

一、佛教造像

一佛二力士造像由释迦牟尼坐像和二力士站像、兽形炉及床座组成(图版肆,1)。释迦牟尼坐像(001),高12厘米,面相方圆,肉髻低平,外著双领袈裟,内著僧祗支。袈裟下摆垂于像座前。右手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前,左手置于左膝,掌心向上,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略向掌心弯曲,作说法状。盘腿坐于八角束腰须弥座上。项光呈桃形,外饰火焰纹,内为联珠环饰一周,中间是六淀莲形,两者之间为镂空的忍冬纹饰。像座下另有长方形床座,高7、长18、宽16厘米,四面各有二壺门。床座左侧和后侧有刻铭(图一)。左侧阻刻:“大业二年九月廿三日」佛弟」子强」志迁」弟志通妹英连等」奉为」亡父母」敬造」释迦牟尼像一区”共36字。后侧阴刻:“仪凤四年五月十三日」佛弟」子张」智本」为七」代父」母庄」嚴」释」迦」牟」尼」像」一』区」合家一心供养佛时”共37字。

力士站像(019)高11厘米。头戴宝冠,鼻与眉弓高突,口微张,瞋目怒视。裸袒上身,胸部前突,肌肉隆起,颈饰项链。下着裙,细腰,披巾自左肩垂下,再从腹部绕向右臂垂于体侧。赤双足,右脚前跨,左脚缩后,立于山形座上。左手半握拳,掌心向前,向上举起高过头部,如执物状,右臂微抬,掌心向下。像座下有长禅。力士站像(020)高11厘米,形制与上同。唯披巾自右肩下垂绕过腹部向上至左肩,垂于身后。左臂上举,握拳向内,高过头部。右臂向下垂伸,五指并拢,掌心朝下,左脚在后,右脚向前跨步,赤足立于山形座上,座下有禅。

兽形炉(022)高2.5厘米。头似猛狮,赤身为人体。上肢弯曲置于腹部左右两侧,腹高鼓,两腿跪于莲座上,双肩后有两翼左右飞展,头部顶一莲座,其上火焰升腾,状若博山炉(图二,4)。

释迦牟尼立像(002)高14厘米。高肉髻,面部长圆。右手上举,掌心向前,左手伸平,手心向上。作一说法状。身著通肩袈裟。赤足立于圆形座上(图版肆,3)。座下端有长禅,原似插于另一像座上。

释迦牟尼坐像(003)通高11、佛高3.5厘米。高肉髻。身著右袒袈裟,跣双足盘坐于仰莲座上,莲座于下托以莲枝,左右两侧有相对莲蕾。右臂弯向上,以手着右肩,左手覆于膝上。项光桃形,中心是蓬瓣形装饰物,周围为镂空莲枝,外以镂空莲枝围成左右对称的环饰,左侧有坐式化佛等形象,坐于莲座上,背光桃形。项光顶端已残,推测此处似应有坐佛一身(图二,3)。

观世音与二菩萨立像(004)由观世音与二菩萨组成(图版肆,5),以舟形背光相连,通高14.5、观世音高6、背光高10.5、床座高4厘米。主像戴高冠,冠带由左右飘拂于肩下,身挂长環珞,跣足立于正中莲座上。右手上举,掌心向前,左手向下,掌心朝前,作说法状。两侧胁侍菩萨各高5厘米,头戴冠,面向前,项光为桃形。两手合十,跣足立于莲座上。主像舟形背光,以联珠纹分隔项光、身光,项光内为莲瓣,周围阴刻火焰纹,像下四足床座,左侧及后侧有刻铭,左前足残,铭文:“(前缺)廿」日」佛弟子张元男」为老母造观」世」音」象一区"(图三,4)。

弟子立像(005)高4次厘米。身著袈裟,双手合十于胸前,跣足,立于束腰莲座上(图版伍,6)。莲座似插于另一床座上。

弟子立像(006)高3厘米。身著袈裟,双手相合置于胸前,跣露双足,立于莲座上,座下有长棒。

观世音坐像(007)高6厘米。头戴宝冠,冠正中有二趺坐化佛,冠带自两肩外侧下垂。袒上身,颈饰联珠项圈,手饰镯,下著长裙,盘腿坐于方形座上。左手前伸置于膝上,托一宝瓶,右臂弯曲向上,手握执一物。项光桃形,以联珠围成两个同心圆,中间为六瓣莲花,桃形尖部饰火焰纹。双臂绕披帛,下端在身侧向外翘起,像下有长禅,插于座上(图版伍,2)。

观世音坐像(008)高6厘米。头戴花形宝冠,冠上有一趺坐化佛,冠带自双肩下垂于体侧,颈饰联珠项圈。下身著长裙。盘腿座于莲座上。左手已残,右手也残失。项光刼K形,两个同心圆心以联珠为饰,中间饰六瓣莲花,顶尖饰火焰纹。披帛绕双臂,垂于体侧》下端向外翘起,其状同上件(图版伍,5)。像下有长樨,此像风格与标本007相同。

观世音立像(009)高3.5厘米。头戴莲瓣花冠,披帛自双肩绕臂垂至脚际。袒上身,颈饰项圈。细腰,下着长裙。左手下垂提宝瓶,右手上举着肩。身挂长理珞,跣足立于束腰莲瓣座上。项光残去上部。像座下有长棒,可以插入另厂座上(图二,2)。

观世音立像(010)高3.5厘米。头戴宝冠,巾带自双肩飘垂于脚际。袒上身,颈饰项圈,细腰微扭,下着长裙。左臂上举手托宝瓶,右臂下伸。身挂长腰珞。像座部分已残失。项光上部已残(图二,1)。

观世音立像(011)通高10.5、像高4.5厘米。头戴高花冠,中间有一身趺坐化佛。披巾自双肩绕臂飘至足下。袒上身,颈饰项圈,细腰,微扭曲,下着长裙,眺足立于莲座上。左臂下垂,手提宝瓶,右臂上举,手执拂尘。桃形项光,中间为镂空的两个同心圆,外围饰火焰纹(图版肆,6)。莲座下有长棒,两侧有忍冬状饰物。

鎏金观世音立像(012)高3.5厘米。头戴宝冠,披帛自双肩绕臂垂于脚侧。袒上身,颈饰项圈,细腰,下着长裙,跣足立于束腰莲座上。右臂上举,手着右肩,左臂下垂提宝瓶。桃形项光,中间为莲瓣(?),外围饰火焰纹(图版伍,1)。像座下有长棹,可插入另一座上。

鎏金观世音立像(013)高3厘米。头戴宝冠,披帛自两肩绕臂垂至脚际。袒上身,颈饰项圈,细腰,下着长裙。左臂下垂手提宝瓶,右臂上举手执拂尘,跣足立于束腰莲瓣座±o项光桃形,中间以莲瓣为饰,外围饰火焰纹(图版伍,3)。像下有长棒,可插入另一座±o

观世音立像(014)高3厘米。头戴宝冠,披帛自双肩垂至脚际。袒上身,颈饰项圈,细腰,下着长裙,跣足立于束腰莲座上。左手举于胸前执宝瓶,右臂下彳申手执拂尘。项光桃形,头部两侧镂空,顶部饰趺坐化佛一身。像下有长檸,可插入另一座上。

天王立像(021)高4厘米。头顶束髻,怒目圆睁。右臂上举,握拳向内,左臂向外,左手置于左跨。上著甲,下着裙,细束腰,足登长靴。左腿伸直,右腿弯曲向前,踩一兽(图版陆,4)。

千体化佛造像(023)高16.5、宽11.5厘米。背面扁平,厚度0.4厘米。下面为莲花,向上分为十枝,每一莲座上各有坐式化佛一身,桃形项光,高1.5厘米。上下共六列,下五列各十身,最上一列八身,共58身,排列整齐化一O顶似为一宝珠,两侧是左右相对的两个飞天,双手合十,神情怡然,长裙飘曳,翩翩如飞(图版陆,1)

七化佛像(024)高7、宽11、厚0.4厘米。下面为莲花座,两侧有荷叶莲蕾为饰。座下有梓,可插于另外座上。向上分为七枝,每枝有一莲座,上有坐式化佛,背光桃形,高2厘米。下列4身,上列3身,共7身,中间头部残。坐佛皆为通肩袈裟,作结咖趺坐(图版陆,3)。

七化佛造像(025)高7、宽4、厚0.3厘米。下面为一莲花,向上分枝,每枝莲座上有坐式化佛一身,高1厘米,桃形项光。中间上下为3身,左右上下各列2身,共7身。下部有长棹,可插于床座上(图版肆,2)。

二、道教造像

鎏金老君与二童子造像由老君坐像、二童子站像组成(图版肆,4)。老君坐像(015)高13厘米。束发于顶,面部丰满,留有长须。身着交领宽袖道袍,下摆覆盖于座上,腰束带,双带自腰部垂飘至座前。左手向前伸直,掌心朝下。右手平直向前握拳,拳中有孔,原似握有扇。盘腿坐于八角形座上。座下面另有长方形床座,高9、宽14厘米,四面各有镂空壶门。

鎏金童子立像(016.017)高14厘米。头顶束双髻,脸形方圆,面带微笑。上着交领宽袖长袍,下着裙,足登方头履。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合拢于胸前,中间有孔。立于圆形座上。座下有长棹,可插于床座上。

鎏金老君坐像(018)通高8、像高4厘米。面部瘦削,留长须。袒胸,有内衣,腰束带,外着对襟道袍,坐于束腰莲座上,下接三层六角座台。像前设有几案,左手前伸覆于外围饰镂空卷云纹(图伍,4)。

三、其他遗物

1.碑牌

武德四年鎏金铜碑牌(027)高7.5、宽3.5、厚0.3厘米。鎏金铸造。碑头高1、宽5厘米,有龙纹装饰。碑上阴刻:“武德四年岁次辛巳二月」己丑祖(朔)十四日道氏刘如」意为七世父母匪(所)生父母」家口大小敬造老君像”共47字(图四)。

垂拱三年铜碑牌(028).高7、宽3、厚0.3厘米。碑头高2.5、宽4.5、厚0.4厘米,中间有一小龛,内有坐式化佛一尊,其上有龙形雕饰(图版陆,2)o碑上阴刻:“垂拱三年七月十五佛弟子」张元楷姉(姊)妹等为亡考敬」造西方阿弥陀像一塔亡」者託生西方见存者受福」合家大小一心供养佛时”共52字。背面下部有阴刻''玄"一字(图三,1、2)。

开元八年鎏金铜碑牌(029)此碑固定在一个鎏金床座上,床面有两个孔眼,四面有壶门。座高1.7、长3、宽2.5厘米(图六,5)。碑高3、宽1.6、碑头高1.2、宽2.3厘米。碑上阴刻:“开元八年廿日道士」刘升徽为亡父亡」□敬造元始天尊」像一区''共27字(图三,3)。

2.栏杆(026)4件。高1.5、宽5厘米。中间横列镂空莲瓣图案,小巧玲珑,铸造精细(图五)。

3,床座26件。是这批遗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床座的形状不同,大小不等,床面有可插造像的棒孔,各侧面又有变化不一的壶门,其中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件:

长方形床座(030)是释迦牟尼坐像(001)的床座。高7、长18、宽16厘米。四面各有两个壶门,床面前部有六个棒孔,后部正中有一方形座,座的四面亦有壶门,座上承接八角形的释迦牟尼像座(图六,4)。

长方形床座(031)是老君坐像(015)的床座,表面鎏金。高9、长17.5、宽14厘米。四面有壶门,床面前部有九个棹孔,后部镂空,承接八角形的老君像座(图六,10)。

长方形床座(032)高3、长4.2、宽3.6厘米。床面有两个棒孔,四面各有一壶门,两侧的壶门相同,前后的壶门各异(图六,8)。

长方形床座(033)高1.9、长3.2、宽2.6厘米,床面有三个孔,四面有壶门(图六,6)。

长方形床座(034)高3.5、长7、宽5厘米,四面有壶门,床面有十一个孔(图六,7)。

长方形床座(035)高2.3、长3.7、宽32厘米,床面有两个孔,四面有壶门,前后壶门'相同,两侧轰门一样(图六,3)。

正方形床座(036)高4、各边皆为55厘米。床面有五个孔,后部正中镂空,可置佛座。四面有壶门,前后壶门一致,两侧壶门相同(图六,2)。

六边形床座(037)高3.2、长10.6、宽4.4厘米。床面有四个孔,六面各有一个壶门》前后壶门不同,其余四个一样(图六,1)。六边形床座(038)高2.4、长6.2、宽2.8厘米。床面有三个孔,六侧面各有一壶门,前后壶门相同,其余四个一·致(图六,9)。

根据这批遗物中的隋煬帝杨广大业二年(606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唐高宗李治仪凤四年(679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八年(720年)的纪年刻铭,比较造像的形制,可知大部分造像是隋唐时期的,个别的可能早到北朝。

从铭文中张姓佛弟子为亡父母敬造释迦牟尼像、阿弥陀像,刘姓道士为亡父母敬造老君像、元始天尊像,可见当时民间对佛教道教都崇信,造像修福风糜一时。这批遗物中未见唐代晚期的作品,可能是武宗会昌五年大兴灭佛时,人们埋藏的起来的。

这批佛道造像,造型准确逼真,比例适度,衣纹流畅,铸造精细,显示出铸造的悠久传统和较高的工艺水平,反映了隋唐时期造像的特征,为研究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以及人们的崇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