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背后的惨烈战争

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因其造车业出名,车轮直径最长可达1.4米左右,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所以也被称为高车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寥寥数语,展现出天野相接,阴山巍峨,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浪漫祥和的壮美画卷。特别是后三句,丰茂的牧草把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翻涌,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遍布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谓点睛之笔。一阵风吹,一片草低,一群牛羊时隐时现,全诗在此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从而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甚至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生动起来 。

美的享受之余,《敕勒歌》的背后,却有着一场鲜为人知的极其惨烈、极其悲壮的战争。

公元546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城池,西魏名将韦孝宽固守城池。在两个月“昼夜不息”的围攻中,高欢采用了堆砌土山、射手狙击、声东击西、截断水源、凿挖地道、战车冲撞、涂油点火等多种战术,涉及高空、地面、地道三个方位,可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无所不用其极。但在韦孝宽“人在城在”般的誓死防守下,将高欢所有战术一一化解。

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准备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攻入。

东魏军改变战术,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

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

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

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试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

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

高欢攻城不克,派人劝降,被韦孝宽回绝。

高欢苦战近六十天,将士死亡7万人,他用尽心计、精疲力竭,仍未攻克玉壁城,急得旧病复发。这时,韦孝宽又制造了高欢中箭身亡的谣言。为了稳定军心,高欢不顾病重之身,在露天大营召集诸将宴饮,命令部将斛律金歌唱家乡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听着听着,他忍不住轻声和唱,在歌声中,他想到了美丽的故乡,不禁哀感流泪,这就是《敕勒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战争以东魏撤军结束,韦孝宽被加官封爵,而高欢,则与一个多月后,在窝火和重病中与世长辞。

一场战争,七万人丧命,纵有美丽的家、美丽大草原,也只能是魂断他乡。战争的残酷,愈发让人感到国泰民安,幸福祥和的重要,珍惜今日,好好活着,尽享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