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琐忆:过年

我的故乡,原本树木繁茂,最多的是柏树和桐子树。大炼钢铁的时候,满山的柏树被砍光了,只有桐子树因为火力不猛,侥幸留下一些。每年开春,荒山坡上,乱石岗里,坡地边边,一树树白里透红的桐子花,就为贫瘠的山乡装点出一抹春色。
暮春,桐子叶长成的时候,新麦也成熟了,乡亲们常年节俭度日,尝新的一顿却是一定要吃饱的。新麦打下来,不必晒干,掺上水磨细,用洗净的桐子叶包成三角状,蒸熟,那清香四溢的桐子叶麦粑,对刚度过春荒的农人来说,真不亚于山珍海味啊!初夏,嫩包谷出来时,也可如法制作。到了秋天,桐子叶黄了,落了,又是很宝贵的燃料。我们山上,本来从不缺柴烧的,但因砍伐过度,又要求大铲草皮作肥料,我回乡那几年,我们那里烧的和吃的一样缺,树叶草根都难寻觅。所以,大家会一片一片地去拾取桐子叶。为防止争抢,生产队就划定哪几棵桐子树的叶归哪一家去捡。
但桐子树最宝贝的不是它的花和叶,而是它的果——桐子。将桐子剥开,里面的桐籽,可以榨桐油,是质量很好的干性油,用来制造油漆、油墨、油布,也可做防水防腐剂。桐子当然由生产队集体收获,卖桐子的钱也是生产队唯一的经济收入。集体收过以后,允许社员们到石缝里、草棵下寻找遗下的桐子,归己。
1965年春节将临,生产队杀了两头猪分给社员过年。我们几家补钱户不给分。除夕前一天,我和十二三岁的卯生、冬林各背了自己家拾得的十来斤桐子,起早赶了30里山路到区粮站去卖,谁知粮站杳无一人,已经放假关门。听说县城附近某粮站有人值班,我们又走了30里公路,到了那里,那人说,他只管值班守院,不管收桐子。我们失望之极,卯生和冬林当时就瘫坐在地上了。我恳求那位值班员说:“你看,我们走了60里,我们几家都没有钱割肉过年......”他沉吟了一阵儿,终于收下了我们的桐子——我们为什么不提前一点去卖桐子,要拖到年边粮站放假才去呢?因为提前一点我们也不可能在生产队请出假来啊——我们拿着钱往回赶,卯生和冬林一路庆幸:“要不是大侄子会说,我们的桐子肯定卖不脱。”(他们都比我高一辈,称“侄子”加一“大”字,就是“尊称”了)。赶回区上已是傍晚,幸好肉案还没收,我们终于每人买到了三四斤过年肉,这才放下心来。心里一轻松,脚下就没有力量了,我们一边啃着干粮,一边慢腾腾地往家挪。那晚,我们是打着清晨出门时没用完的火把摸回家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猪肉只要几角钱一斤,所以,我们奔波一天卖桐子所得,应该也是很少的。
附记冬林和卯生的情况于后:冬林的父亲是石匠,四川开始建设攀枝花时被征调,是该市的第一批建设者,他退休后,冬林顶替他到攀枝花做了工人;卯生一直在家务农,2001年秋我回乡时,他已带着老婆孩子全家外出打工,歪斜的房子上着锁,院子里的杂草已长上阶沿......

(0)

相关推荐

  • 在崭新中老去的故乡......

    〓 第 1390 期 〓 文|张栩  编辑|王成海 怀念故乡,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一种现状,它也是温暖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食粮,闲暇时拿出来细细咀嚼,深深品味. 怀念故乡的人.景.物.事,消耗着热爱故 ...

  • 【万物有情】草木有本心,植物是我们的老师、医生和朋友

    第三部分:草木有本心.有9篇文章:<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品茶><采青><车前草><桐子树><核桃树><白菜的心>&l ...

  • 【西南作家清明专题】梁玉东 /桐花

    西南作家散文 桐    花 梁玉东(四川) 清明已至,忽然想起了唐人孙昌胤的<清明>诗.它没有杜牧的<清明>那般凄清婉约,因此知道的人应该不多,但它却也道出了清明时节的落寞.& ...

  • 与一个山竹,错过相逢……

    办公室同事帮着网上下单热带水果.三天后,一箱山竹轻巧巧地飞到手上.迫不及待地打开塑料泡沫箱,也不及细细观摩山竹品相,扯掉多余包装,轻轻捏开果皮,新鲜鲜的,晶亮泛水的果肉瞬时进了等候久了的故乡.一个,两 ...

  • 看青人顾立旺(《渐行渐远的故乡》之四)

    看青人顾立旺 (<渐行渐远的故乡>之四) 文/康麸子 看青,在我的记忆中可是个好差事.看青人就像战争年代的侦察兵,有时猴在高树上瞭望,有时猫在庄稼地里潜伏,而且不用参加生产队记工员的点名, ...

  • 闫建军||故乡琐忆之二——柴米油盐酱醋事记

    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细细想来,这七事于百姓大众实在密切相关,谁也脱俗不得.你不得不折服先民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力.现如今,这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已不再为人所津津乐道,很有一批年轻人 ...

  • 故乡琐忆——深夜故事系列之二

    故 乡 琐 忆 --深夜故事系列之二 幼年在乡下,每到夜晚就极不愿出门.即便有大人陪同,也绝不肯落在后边,每每走在大人前面或身旁,生怕有什么东西会悄悄跟上来把我拽住.后来到了城市,即使在夜晚也仍是灯火 ...

  • 故乡琐忆:老屋的变迁

    9.老屋的变迁 我曾祖弟兄五人分家时,都只有几间茅草屋.除了我祖母在原来茅草屋的基础上改建成瓦房,其他四房中,还有一房奋斗成了地主建了瓦房,另三房将茅草屋保持到了解放,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成分.那几房的 ...

  • 故乡琐忆:那本《唐诗三百首》

    这一辑<故乡琐忆>主要是写的1964年夏我高中毕业回到故乡至1968年夏离开故乡去新疆谋生这阶段的经历和见闻.1964年已经大力实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我没能和同学们一起去大巴山中插队,而 ...

  • 故乡琐忆:仲秋

    五 五.仲秋 1966年,我在九大队做民小教师时,认识了仲秋.他当时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妹妹.十来岁的弟弟,都是我的学生.他们就住在学校所在的院子里,是住的院主人的房子.他对我自我介 ...

  • 故乡琐忆:外婆

     1954年春节那次回乡后,对于我来说,外婆就不再只是母亲描述中一个模糊的影子,她美丽.鲜活.生动的形象,从此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十年后的1964年我再回故乡时,外婆坟头已是墓草萋萋...... 外 ...

  • 故乡琐忆 小罗表叔

    在我的家乡,对异姓乡邻,皆以表亲相称.我们那个生产队十八户人家,只有小罗表叔一家是异姓,我从小称他表叔.小罗表叔弟兄九人,他最年幼,小名罗九娃.他的大哥就是我在<关于土改的回忆>中提到的, ...

  • 故乡琐忆:祖母(三、四)

    祖母 三   1964年夏天,我再次回到故乡时,祖母比较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头发全白了,稀稀疏疏的,在脑后挽一个小小的髻.穿一件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老蓝布褂子,系着一条旧围裙.到家那天,她站在生产队一群 ...

  • 故乡琐忆:祖母(一、二)

    一 这里的故乡,狭义,特指生我于斯的那个小山乡.从尚不记事离开她以后,与她有四次"亲密接触":1954年春节跟父亲回去住过几天(那是父亲参加工作后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他的老家,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