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与无常――读《百喻经、贤愚经》

2008年6月21日星期六
《百喻经、贤愚经》,[印度]僧伽斯那等撰译,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百喻经》,也称《百句譬喻经》,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痴花鬘》是本书的原名。本书译者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所谓“百喻”是指全经搜集了近百条寓言故事,用譬喻的形式解说佛理。98个故事,生动有趣,通俗幽默,思想容量很大。在笑话中包含佛法,蕴含哲理,启人智慧。
《贤愚经》共有69个故事,本书中选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故事。主要讲各种因缘,佛及佛弟子的前生情况,说明因果报应不爽。这本书中将每个故事分为古译原文、白话译文和评解三大部分。我感觉,原文并不难懂,配合译文更容易理解,至于专家评解部分,却往往说得不着边际,不如不看。
引言中,众比丘问佛:“天下为有为无?”佛答曰:“亦有亦无。”问:“人从何而生?”答:“人从谷而生。”这里谷应该是物质的。谷从何而生呢?从四大风火而生。风火还算自然现象。四大风火从何而生呢?从空而生。空字已虚。空从何而生?从无所有生。无所有从何而生?从自然而生。自然从何而生?从泥洹而生。泥洹即佛教常说的“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死法,不从任何事物而生,因其不生不死而得常乐。这里由空到空,一层更比一层空,空到最后,莫非空空得有?这不生不死法在于何处呢?不向外求,从心里又如何找得到?
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问曰:“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由此而知,佛所知的涅槃之境也仅仅来自于想象。至于常乐,不生不死就是常乐吗?那么存在于生与死之间的人类,除了怕死之外更有何苦可言?我小时候常常羡慕天上神仙的生活,想象他们如何不生不死、不老不病、不冷不热、不渴不饿、不动情、不好色,每天无所事事,悠哉游哉,想去哪里转眼就到。想着想着,我居然对这种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他们玩够了怎么办?他们休息累了怎么办?他们活得没意思了怎么办?面对漫无边际的永远,让我心中毫无来由地疲惫。相比较而言,真不如人类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皆俱,活得有滋有味,死得痛快淋漓。感情可以任意挥洒,生命可以随便浪费,开心时笑,悲哀时哭,有没有来世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范围。自然,吃饱了闲得发慌,愿意去想一想也无妨。所以我以为,不生不灭的常乐未必真有,也生也灭,存在于生与灭之间,有苦亦有乐,反而更有趣一些。世事无常,无常便不能乐吗?涅槃有常,有常便可常乐吗?无常的乐也是乐,有常的乐,乐久了也就感觉不到了。没有苦的对比,谁能说出什么是乐?
一个引言说了这么多,书中的故事倒没有必要一一细讲,只记录一个我想记住的故事吧:“渴见水喻: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即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所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这个故事言在当下,使我明白,不论学什么、做什么,不要好高骛远,先从自己能做到的做起。譬如学习佛法,大戒难持可以先持小戒,大善难为可以先行小善。譬如学写诗词,难成大家亦可一首首写来,写不好莫非还写不差?譬如读书,天下书太多,穷我一生读不完,可是读完一本没读的就少了一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因为怕做不好而不去做。我去做了,我努力了,是否成功,不去想它也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