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琐忆:初到北屯
蔡淑萍,女,1946年生于四川省营山县。1964年高中毕业回原籍务农4年,1968年远赴新疆,在兵团183团生活17年,1985年调回重庆,工作至退休。以自修取得大学学历,做过农民、教师、公务员、编辑,有<萍影词>刊行。
刚有学写博文的打算时,曾计划将亲身经历的往事,拣记得起来又有点意思的片段,依次写下来。作为底层小人物,不敢说什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类的大话,因为无论“前事”、“后事”,自己都没有选择的余地,“蓬转萍飘”而已。不过若真能写下来,也不会半点意义没有吧?于是开始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孰料,写了两段,放下了。我不是一个喜欢半途而废的人,而是这样的回忆太沉重。虽然已定下原则,平淡之语点到为止,但管不住的是,自己胸中仍会波澜涌动。昨晚,成都诗友杲明先生来电话,报告他刚去过新疆,去过阿勒泰,说那边真的很美。我是逮着机会就会建议朋友们去新疆旅游的,这次杲明去了,所以不忘给我一个电话。说起新疆,说起阿勒泰,他很兴奋,我也高兴。高兴之后,又有了星星点点的回忆。于是,决定,先写点“阿勒泰琐忆”吧。1968年6月,我22岁,带着10岁的大妹妹,离开故乡,到新疆183团投亲。师部在北屯,属阿勒泰地区。从老家出发,步行60华里,到县城,住一宿;乘汽车到地区所在城市,再住一宿;第三天才乘汽车到重庆,见到几位最要好的同学,随她们参观过重庆大学,学校冷冷清清的,“弹洞前村壁,今朝更好看”之类鼓吹武斗的大标语挂在教学楼高墙上,宣传栏中有两派各自牺牲的烈士照片和介绍,都是些年轻的面容;然后乘火车到成都,找到在成都地质学院上学的同学,他紧张地对我说,再不要对人说你到地质学院了,地院一派被打成反动组织了。买了到乌鲁木齐的火车票,没座儿,站票,就这还是地质学院的同学托铁路局的“战友”帮忙买到的。从成都到乌鲁木齐,好像走了三天三夜。记不清在住乌办事处又等了几天,才等到了到北屯的汽车,是大货车。我们那一车,有一大群探亲回来的天津女知青,我还记得其中一个姓姚,因为她们对我很友好,所以印象深刻。大家把行李靠两边车厢排好,正中再摆一排,乘客面对面分四排坐在行李上,这一走又是三天,才到了北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广袤苍凉的戈壁滩,第一次看到戈壁滩上简陋的小镇,第一次看到用泥巴糊顶的房子,这与我关于“师部”的想象有点区别。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我本来就只奔一个工作而来,只要有工作,能挣工资养家,那就一切都值。在戈壁滩6月的阳光下等到傍晚,才搭上回团部的拖拉机。我的这次旅行,费时十馀日,终于平安到达目的地。只有两点小意外,一次是在成都至乌鲁木齐的火车上,我请求一位看来也是农村到新疆投亲的女子挤一点空让我妹妹坐一会儿,不但没获同意,不知为什么反被她很刻薄地奚落一顿;二次是在北屯等车时,大概由蹲着站起太快,晕倒了,并没有摔伤,但消息先回团部了(也许先搭上车回去的人中有认识我投奔的人的),以至等在团部接我的人一见面就问起,说,“听说你身体不好?”那时,说人“身体不好”,不完全是出于关切,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的“低评价”,因为身体不好,大致等同于不能吃苦,不能干活。我的17年新疆生活,就此开始。2010-10-12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