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印度回来,送给我一块沉香木,外形如陡峭的山,颜色黑得像黑釉。有一种极素朴悠远的香,连绵不绝地从沉水香中渗出,飘流在空气里。最特别的是,那沉香木非常沉重,远非一般的木石可比。“这是最上等的乌沉香,由于它的心很坚实,丢到水中会沉到水底,所以也叫沉水香。而且,它的香味是不断从内部散出来,永远也不会消失,这一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还是和它从前在森林里时一样的香呀!”
但是沉香作为佛法的象征,需要更深的感受,像有着坚实的心,像永远散放木质的芬芳,像沉定的心情,谦虚如同在水底一样。沉香最动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沉香不只是木头吧!也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在保持着深沉的、永远不变的芳香。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的前途。虽然他有庞大的财产,却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他想,与其留财产给孩子,还不如教他自己去奋斗。他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经过艰苦的拼搏才有今天。父亲的故事感动了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青年,激发了他奋斗的勇气,于是他立下誓愿:如果不找到宝物决不返乡。
他驾船渡过了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了一种树木。这种树木高达十余米,在一片雨林中只有一两株。砍下这种树木,经过一年时间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会散发出一种无比的香气。放在水中,它不像别的树木浮在水面,而会沉到水底去。青年把这浓香无比的树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这使他非常烦恼。偏偏在与他相邻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那小贩的木炭总是很快就卖光了。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信心终于动摇了,他想:“既然木炭这么好卖,为什么我不把香树变成木炭来卖呢?”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场,一会儿就卖光了。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磨成粉屑,价值就会超过一车的木炭。这是佛经里释加牟尼说的一个故事,他告诉我们两个智慧:
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一个人,战胜一千个敌人一千次,远不及他战胜自己一次。
野生惠安沉香 精品吊墜
【梅】
深色黑油品相
香韵极具通透性
蜜甜香醇厚浓郁
有缓解疲劳感
闻之身心舒畅
其造型独特優雅
油脂饱满
每个角度都有丰富天然肌理感
珍贵沉香吊坠
万元精品
難得一遇
独一无二
结
缘
请
加
【宁 静 致 远】
请备注:沉香吊坠
香道
几近遗失的艺术
香道,是指从呼吸去享受香气,养身健体、凝气安神的一种高尚优雅的方法。它始于中国,至古尧、舜、禹、礼记中谈及祭天、礼佛、殷商时代就有香炉问世,汉末的《名医别录》对其就已经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从香道在中国的历史来看,
- 隋唐五代用香的风气更盛,东西文明的融合,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 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识 香
欲想留住香道这一古老文化的精髓碎片,便先要从识香做起。
即使是对“香道”这个名词感到陌生的人,相信都听说过这四种香。古人常说“沉檀龙麝”,四香之中以沉香为首。
沉香又有很多名字,例如密香、栈香、沉水香等,事实上是指香树上不同部位结出的不同品质的香。例如:
- 树结的伤口上结的香按不同品质可分为角沉香、密香、鸡骨香、鸡舌香等;
而且并不是一棵香树就可以结出这么多的香,需要精妙的气温环境状况的配合,所以沉香才会如此珍贵。《本草纲目》中提到沉香时说它: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可以说,沉香是得雨露之精气的珍品,能疏通经络、辟邪安神、解风水之邪毒,治心神不定,恍惚不乐。无怪乎佛家中的大师坐禅也需先焚香,借助香的作用凝神聚气,安然入定。除此之外,沉香亦能入汤入药,以汤药的形式对人体养生保健,例如黄熟香,就是最适合入药的香料。而香的精妙之处,至此才刚刚揭开帘幕。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不知是时刻不可离的香使中国文人创造了迥异于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香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又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 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说,文人与香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确乎是书香难分了。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
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陈去非的《焚香》:
(词中“瑞脑”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
焚之可以清心悦神。
四更残月,兴味萧骚,
焚之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
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
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
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
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
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
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
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几千年来的屡屡馨香,始终象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的心灵。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而研究中国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难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真谛。
非 诚 勿 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