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握重兵到被灭族,探究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君臣之争”
还定三秦后,刘邦分兵给韩信去收拾章邯残部。彭城之战期间,章邯兵败自杀,韩信才引兵支援败退的刘邦。刘邦稳住阵脚后,又分兵给韩信开辟北方战场,从这时起,韩信才算是独挡一面了(其实这时还是张耳为主,韩信为帅)。井陉之战期间,张耳韩信与赵歇陈余相持,刘邦率兵清除外围据点,使赵代孤立无援。慑于赵亡,燕望风而降,功劳也不是韩信一个人的。攻齐期间,郦生已经说动齐王降汉。韩信为了争功,不但害了郦生一命,还使得刘邦不得不多次分兵攻齐。垓下之战,刘邦是最高指挥,韩信中军与项羽一触即败,若非汉军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这一仗项羽仍可获胜。到四面楚歌时,项羽完全是穷途末路,汉军胜利已毫无悬念。
只能说韩信是一个军事家,在政治上一窍不通,不知道功高震主,急流勇退。再加上韩信曾经多次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难堪,在刘邦对峙与荥阳的时候,韩信居然趁火打劫,让刘邦封他为假齐王,结果刘邦大怒,臭骂了韩信使者一顿,幸亏张良和陈平踩刘邦的脚后跟,提醒刘邦不能和韩信撕破脸,刘邦这时候还骂着使者呢,接着话锋一转,大丈夫要做也要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于是封了韩信一个真齐王。后来鸿沟为界以后,刘邦让韩信彭越一起夹击项羽,结果这两个人没来,导致刘邦大败,最后刘邦将陈东到大海的地方全都封给韩信,封彭越为梁王,并且将睢阳北到谷城全封给彭越,以换取他们出兵,曾经有人建议韩信佣兵自立,三分天下,与汉楚对峙。
项羽和韩信都是偏科,军事能力强,政治能力弱,项羽的灭亡就是对韩信的警示,即使是韩信和刘邦敌对,最后韩信也可能会走霸王的老路,项羽最后变的与天下为敌,其实韩信也会面对与天下为敌的结果,刘邦的谋士很牛。韩信以为刘邦会像项羽一样大封天下,当个诸侯王就满足了,像回到战国时代一样,刘邦你当你的皇帝,我当我的王,我的事你管不着。
项羽是这样做的,封了十几路诸侯,刘邦确是要做权利都在他手里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异姓王都死了,韩信错在了他以为天下太平之后,刘邦就像以前的周天子一样诸侯都认他是皇帝,但不管事,自己做个小国王挺好。时代的关系,那时候离战国不远,观念还没转变过来,时代局限性,并不是韩信不懂,后来的皇帝都是大权在握,所以司马懿就懂了,反正打赢了自己也留不住,还不如留着敌人,只要敌人在,我就不会死,时代限制了韩信。
我还是认为韩信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为人臣子,鞍前马后。这条道路是历史赐予他的,他依靠自身的才华紧紧的攥住使之没有旁落,并建立起了不世功勋,流芳百世。韩信之死虽与个人政治格局有关,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刘邦,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算韩信小心翼翼,也终究难逃一死。。如果韩信有雄霸天下的壮志或许可以成就帝王伟业,但我不这么认为,将和帅有差别,而帅和王更是无法比较,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韩信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这就已经埋下了刘邦让韩信必死的伏笔。还有君臣关系的思想观念也根植于韩信内心深处,在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这典故也看出韩信视刘邦为帅,自己为将。那么他去未央宫凶多吉少他自己不知道吗?虽然韩信政治不行,但这一点应该心里还是明白,所以我觉得未央宫韩信的死必然发生且两厢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