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钟山石窟——南诏国的历史画卷,女性崇拜石刻独一无二

第六窟—— 明王堂

第二窟——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

第八窟——阿央白

“石钟山石窟”又称“剑川石窟”或“石宝山石窟”,是我国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石宝山南部文峰,因有一紫红丹岩形状如倒扣石钟而得名。

石钟山上有三区石窟群了石钟寺区八窟,狮子关区三窟,沙登村区六窟。三十区域共造像139尊。这些石像,均雕刻在红砂石上。这些造像,以南诏国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构造了一幅生动的南诏历史画卷。中国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来这里游览。

石钟山石窟的开凿年代上迄南诏(唐),下至大理国(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这一石窟群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在南诏200多年的历史中,功绩特别显著的3位王者在石窟中均有雕像。石钟山石窟的139尊像中,除南诏历史人物雕像外,还有释迦牟尼、八大明王等佛教造像和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樵夫、老翁、琴师、童子以及女性生殖器雕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充满民间生活气息。

其中第八窟的石刻是中国唯一的女性生殖器(白族语叫阿盎白)的石刻,竟然出现在以佛像、王者像为主题的雕像群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族对于女性生殖崇拜的民族习俗,这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专家的极大关注。

石钟寺石窟外貌

2021年初,我来石钟山石窟参观,因疫情关系,只参观了其中石钟寺的8个石窟,并拍摄了较完整的图片。石钟山石窟的规模和造像都相对比较小,但其雕刻细腻精美,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另外其保存基本完整最为难得的。

◆第一窟:南诏第六代国王异弁寻王议政图

此窟位于石钟寺后石壁上,完整地记录了南诏国朝廷政治生活。南诏国原本受唐室扶持以御西藏吐番王朝之侵略,但南诏日益强壮,唐室无法掌控,遂引发唐军两次攻伐,史称天宝战争(公元七五一、七五四年),唐室大败,从此大唐与南诏断绝往来达四十馀年。六代王异弁寻王和唐室重修和好,向大唐进贡,举行苍山会盟,并接受册封。画面中央刻着六代王坐龙椅,头戴莲花大宝帽,双手置于腹下可能是结法定印(被衣襟遮盖),双脚盘坐,此特异造型,似乎在强调国王在宗教上的修行与地位。王之两侧刻有侍从及持藤杖(权杖)的清平官(相爷之类),还有一位汉族清平官郑回。国王像之前有一位童子,右手托莲花盘,上置供养食物。整体而言,本窟应有意将国王塑造成一位如来天子,接受千秋万世的香火供奉。

此窟真实地记录了南诏宫廷政治生活的若干侧面,再现了八~九世纪南诏王者、侍从、官员的衣冠相貌,以及用具、器物、风俗等。是研究南诏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第二窟: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

此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式雕刻,龛正中头带豪华圆形尖顶珠冠,身着圆领宽袖长锦袍,椅座于双龙头椅上者,乃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公元748年~公元778年在位),它是南诏历史上最为英雄的人物。其在位期间,基本完成南诏统一大业。。阁罗凤在位期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交织,导致了天宝年间,唐和南南诏之间的两次战争。阁罗凤在被誉为云南第一碑——“南诏德化碑中”详记了天宝战争的原因和经过,其中一再表明了南诏叛唐的苦衷。

此窟是基于南召当时现实生活去创作,具有深厚的写实风格。为石窟群中雕刻最为精致,刻画人物性格最为突出的部分,也是唯一能够把南诏王室外出出巡时,“政教合一”的宏大场面如实记录下来的。一个石窟,是南诏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三窟:地藏王菩萨

此龛坛上正中,端坐于束腰方形仰莲上,面目丰圆,头戴披凤宝冠,双耳坠铛,身着低领长衣,右手执锡杖,左手当胸托摩尼珠,跣足踏两朵仰莲上者乃幽冥地域的总管“地藏王菩萨”。其背后刻有圆形身光,内饰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纹,用其司善恶,主吉凶。佛经中说,他是释迦佛祖冥度后至弥勒诞生前现身六到,救助天上及地狱一切众生方能成佛的菩萨。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也是南诏大理国人民最喜爱的菩萨。

◆第四窟:华严三圣像

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云,毗卢遮那佛住于莲花藏世界,是一切法界的代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为侍,此一佛二菩萨通称华严三圣;也有以释迦牟尼佛替代毗卢遮那佛,因一位是应身佛,一位是法身佛,法理上是一体不变的。本窟雕像为五尊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阿难、迦叶二尊者以浅浮雕的方式刻于佛背光后。如来双脚立地倚坐像,手结说法印,袒右肩,脸方正丰腴,双目垂视,沉思微笑,高肉髻卷贝发。背光雕刻完整丰富,头光内有正面莲瓣,外圈火焰光;身光内圈为蔓草图案,外圈为火焰光。本如来像完全是晚唐中原的风格。倚坐像原盛行于印度笈多王朝(公元五—七世纪),经唐朝玄奘大师从印度携回佛像样本,在龙门石窟的敬业洞外壁印式如来,武周时代的摩崖三尊组,皆可得见。文殊骑六牙白象,有执象钩的象奴立于一侧面,象奴是印度劳动者的形象,矮胖粗犷,双耳穿环。菩萨坐莲台,双手执莲花,头戴宝冠,圆脸微笑,臂钏璎珞庄严。

◆第五窟:维摩诘经变相

本窟依大乘佛经《维摩诘所说经》雕刻,在金刚须弥座上开三佛龛,中间宫殿式雕刻维摩诘说法像;左右圆拱式,雕观音、势至二菩萨像。《维摩诘经》彰显大乘佛教居士身分(菩萨)可以说法,突破原始佛教以比丘为主干的弘法身分;再则以“空”、“无所得”的般若智行入世行,再破上座部对“有”的执着。

本件维摩像坐在园林中,异于敦煌壁画中坐高床,居士的消瘦愁眉苦脸相,也有异于敦煌之富贵员外相。维摩诘居士以富豪身分,却不染五欲,辩才无碍,他为说法度众而示现病容,佛陀原本派十大弟子去探视,但比丘们一一推辞,最后由智能第一的文殊菩萨前往,和维摩诘展开了大乘佛法的精采对话。文殊菩萨雕于佛龛侧面,手执经书,可惜上身已损毁。另外一提,病容的维摩诘被当地人误称为“愁面观音”,其实维摩诘与观音是风牛马不相及。

◆第六窟:明王堂

此窟雕六根花立柱,将窟分为五龛。正中一龛雕刻一佛二弟子(即释迦、红袈裟的阿难 、紫袈裟的迦叶)其余四龛并列二明王相,一共八大明王。窟最外两侧雕二天王,左为多闻天王,右为广目天王。此窟中雕刻完备的八大明王造像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它取材于佛教密宗题材,在雕刻过程中,受西藏和印度佛教密宗造像影响,为中国石窟佛教密宗雕刻中的珍品,是研究佛教密宗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窟在雕刻上借助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以慈悲为怀的佛祖身边出现了浓眉倒竖,青面獠牙,头发如火焰,呈怒吼之状的三头六臂的八大明王。这种布局正是巧妙地把指教扬善与惩恶的双层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佛教的感化力和威慑力集于一身来加以体现。

◆第七窟:甘露观音

此尊观音双脚立地倚坐像,左手置腹前捧钵,右手上扬执柳作洒甘露状;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身着天衣垂于座下;背后有桃形头光及圆形身光,雕刻着蔓草与火焰光图案。因观音胸口有一方洞,当地人不解,称之为“剖腹观音”。仔细观察,本窟金刚座雕有密教式型的诸多供养物,题记碑文亦出现藏文,故应属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密教窟。那么观音胸口之洞,显然是密教仪轨上为了“装藏”所挖洞口,内装七宝、经书等,历经岁月被人盗取后徒留空洞。再看观音两侧原有二件雕像遗迹,其雕像作品有可能同时被盗。

◆第八窟:阿央白(女性生殖器崇拜雕刻)

此龛正中雕刻阿央白(白族对女性生殖器的称呼)立于束腰仰莲上。龛内两侧壁的线刻,右为毗罗佛及菩萨,左为阿弥陀佛及菩萨。左右两龛分别雕增长天王和持国天王。阿央白自从雕刻至今,一直是当地善男信女来求子顶礼膜拜的地方。

左为阿弥陀佛及菩萨

右为毗罗佛及菩萨

在佛教圣地雕刻女性生殖器崇拜,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石刻雕刻艺术中独一无二的创举,学术界对其争议颇多,有的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遗迹;有的认为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有的认为是佛教密宗的产物。但不管怎样,世界上任何一种崇拜物的产生都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这需要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共同探讨研究,来解开石宝山女阴石刻之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