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十四)
首次北伐是诸葛亮带领(蜀)汉军走出蜀中的最好机会,魏国无防备,声东击西取得成功,南安、天水、安定背叛魏国,形势一片大好。可惜功亏一篑。
最终失败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魏明帝曹睿所说,贪得三郡,知进而不知退。很多人忽视了这个原因,如果诸葛亮不贪全取三郡,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争取站稳脚跟也许会好一些。
一个就是错用马谡,失去街亭,丧失所有战机。
在探究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始终要记住一个事实,即(蜀)汉联盟。这个联盟不光是要求双方和平共处,还要求互相呼应,互相支援。诸葛亮所有的北伐行动中,都能找到吴国或多或少的配合。当然,诸葛亮也配合吴国对魏国的进攻。
诸葛亮首次北伐引起魏国对(蜀)汉和吴的关注,魏明帝曹睿决定给这两个邻居一点颜色看看,征集群臣意见,先攻(蜀)汉还是吴。
刚平定孟达叛乱不久的司马懿建议先攻吴。于是,曹睿兵分三路伐吴:中路由曹休统率十万大军,从寿春直奔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
东路由建威将军贾逵都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约二万人,从豫州出发,经西阳(今安徽桐城)直扑东关。(今安徽含山县)
西路军由骠骑将军司马懿率领,从宛城进攻江陵。
诸葛亮得知魏国伐吴消息后,给哥哥诸葛瑾写了封信,告诉他自己会率军北伐,牵制魏国,配合吴国防御。
出乎意料的是,孙权采用鄱阳太守周鲂的计策,让周鲂诈降,引诱曹休进入吴军埋伏圈,大破曹休。(可参阅本号《淮南拳击争霸赛第一场:王凌PK司马懿 》)。
曹休兵败,其他两路人马赶紧去救援。诸葛亮趁机在当年底发动第二次北伐,意图实现两个目的:一、乘虚而入,看看能否攻下陈仓;二、吸引魏军来援,减轻吴国的压力。
有记载说此次北伐前,诸葛亮又上了一道表,就是所谓的《后出师表》。这是后人伪作,既不符合诸葛亮的文风,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人品,不值一提。
这次北伐路线是出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大散关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关中四大关之一,其余三关为东函谷关、南武关、北萧关)围陈仓(今河北宝鸡)。
不幸的是,此次出征路线被魏大将军曹真预先猜到,派将军郝昭、王生驻守陈仓,修缮城防,加强防御。诸葛亮抵达陈仓时已是第二年春天。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少年从军,为人雄壮,屡立战功。曾随张辽参加逍遥津之战,孙权部将偏将军陈武就是被郝昭斩杀的。后转防河西,随苏则平定河西西平麴演以及响应麴演的张掖、酒泉叛乱,又与鹿磐一起平定麴英的叛乱,斩杀麴英,威震河西。
曹真以郝昭为守将算是慧眼识人。郝昭镇守河西十多年,威名远播,汉人和其他族群的人都畏惧他的威名,服从他的管治(也有田豫、牵招等边地重臣此时正与鲜卑交战的因素。郝昭此时只是个杂号将军,品秩较低,独立守城已是破格重用)。
接到守城任务后,郝昭立即在陈仓重新修筑了一座城。陈仓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修筑的,下城就是郝昭修筑的。此次与诸葛亮的陈仓攻防战就发生在下城。
诸葛亮率军抵达陈仓时,听说是郝昭守城,大为惊讶。城池坚固,守将智勇,强攻不利,诸葛亮就想诱降郝昭。
诸葛亮的监军靳详是郝昭的发小。诸葛亮派靳详到城下去劝诱郝昭投降,郝昭在城楼上对靳详说:“魏国的刑律你是知道的,我的为人你也是知道的。过去高刚守祁山时,因为三心二意获罪,最后虽然性命得到保全,但直到今天仍然受人指责。我以死守城,你回去告诉诸葛亮,我谢谢他的美意,他尽管来攻就是。”
这就是前面聊游楚抵抗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提到过的魏国刑律。该律规定,守城不足一月弃城而逃者,不光本人死罪,其留在后方为人质的家人也会被杀。郝昭此话中提到的高刚一事,史无记载,估计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的事情。
靳详转告诸葛亮后,诸葛亮不死心,又让靳详去劝郝昭,说:“你兵马太少,抵挡不住,何必自取灭亡。”郝昭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说:“我已经给你说定了,下次还来的话,我认识你,我的箭可不认识你。”
靳详说的也是实情,诸葛亮有几万兵马,而郝昭只有一千多士兵,双方实力相比确实太过悬殊,诸葛亮获胜似乎只是早晚的问题。
但事情大出诸葛亮所料,郝昭依靠坚固的城池,一一化解诸葛亮的攻城招式。
诸葛亮以云梯攻城,郝昭以火箭对付,顺着云梯浇油,打湿云梯和云梯上的士兵,然后点燃箭头的引火物射云梯、射人。云梯燃烧崩塌,梯上士兵不是射死,就是烧死、摔死。
以冲车攻城,郝昭以绳磨对付。绳子系上石磨,投掷打击冲车。一磨砸中,冲车立毁。
竖百尺井栏,士兵在顶上居高临下往城中射箭,掩护地面士兵在城下用土块填塞护城壕,想直接攀墙而入。郝昭又在城内筑起一道城墙。
挖地道,郝昭又在城内挖壕沟拦截。
……
诸葛亮不分昼夜地进攻了二十多天,仍然无法攻下。得知诸葛亮进攻消息后,曹真立即派后将军费曜率领援军驰援。援军赶到后,诸葛亮无奈,只好以粮食短缺为由撤兵。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使火箭的记录,“火箭”一词首次出现。
战后,魏明帝下诏褒奖郝昭,赐爵关内侯。回到洛阳后,魏明帝亲自接见,本打算重用他,但郝昭不久病重去世。
郝昭临终前告诫其子郝凯说:“我为将,深知将不可做。我多次挖掘坟墓,取棺木做为攻战器械。也知道厚葬对死者无益。你只用时服薄葬我。人活着时有处所在,死后又何在呢?如今离家族墓地那么远,东西南北,随便你选个地方把我埋了就行。”郝昭算是看透了人生。
诸葛亮攻陈仓时,魏明帝急召驻扎在方城(今河南省叶县)的张郃进京,派张郃西进。魏明帝亲自到河南城(在洛阳城西)安排酒宴为张郃送行。派南北军士三万跟随张郃,还派了武卫、虎贲等皇家卫士护卫张郃(可参阅本号《张郃:将军百战死 马革裹尸还 》)。
魏明帝在酒宴上问张郃:“要是将军晚到的话,诸葛亮是不是已经得到陈仓了?”张郃回答说:“不会。臣未赶到,估计诸葛亮已经退兵了。诸葛亮的粮草维持不了十天。”
果然,张郃昼夜行军赶到南郑附近时,诸葛亮已退兵。魏明帝诏张郃回京,升任其为征西车骑将军。
诸葛亮退兵时,魏将王双率领所部骑兵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斩杀。
这里引出一个疑问,以几万人对一千多人,进攻二十多天而不下,是不是表明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太差?
也是,也不是。
说“是”的原因一目了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怎么打也没打下来。
那为什么又“不是”呢?就有许多因素了。
一、古代没有重型火炮那样威力巨大的远程攻城器械,攻打城池时能够用到的战术不外乎冲车、云梯、箭楼、抛石、地道这些近距离战斗,诸葛亮也都用了,挑不出毛病;
二、战场的环境局限。攻城战就在城上城下那个区域里进行,不管箭怎么射、石怎么抛,最终还得要人冲进城门或者登上城墙才行,不然的话,再多的人站城外也是干瞪眼,没用。
在火炮没有出现以前,古代城池攻防战中,守城一方以少胜多的战例数不胜数,就是这个道理。
三、诸葛亮此战本来就是打得下来最好,打不下来把魏军部分部队吸引过来,减轻吴国压力,也算达到了战略目的。张郃的三万大军就是这样被吸引过来的。
四、诸葛亮所带的粮草比较少,这也可以证明诸葛亮并没有志在必得的打算。
五、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情况来看,也许这本来就是诸葛亮在声东击西。
虽然有这么多理由支撑诸葛亮不是军事指挥能力低下的问题,但还是要说不尽如人意,毕竟是以多打少。这场仗看起来热闹,高楼、平地、地下,立体作战,花样百出,但其实都是常见的攻城套路,没有哪一种是诸葛亮首创的奇计,感觉诸葛亮像在练兵一样。
诸葛亮没打过攻城战,征南中四郡多数是野战,也从来没遇到过如此顽强的抵抗。正面攻城不下,能否以少数兵力佯攻,以主力迂回穿插到城后继续攻打小城,或者直接攻打大城呢?不知道诸葛亮想没想过,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就算有过,也不会冒险这么做。
这场攻城战仍然体现出诸葛亮谨慎的特点,没奇兵,没奇计,几乎是照着书上说的打。战斗中更多地依赖器械,而不是单纯的人海战术,以此减少人员伤亡,保存实力。
特别是撤军过程中,不慌乱,不溃逃,井然有序,步步设防,斩杀了前来追击的王双。这种周密安排的谨慎撤军,并在撤军中获胜的事情一再上演,后面杀张郃也是如此。
《三国演义》之类的通俗文学之所以能把诸葛亮失败的北伐绘声绘色地演绎成足智多谋的胜仗,其原因就在这里。省略掉进攻的失败,放大撤军时的胜利。如果真像这些文学作品里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北伐早就成功了。
前面为什么说这场战斗也许本来就是诸葛亮在声东击西呢?因为诸葛亮已经安排老将陈式率兵前去攻打武都、阴平。这边诸葛亮打了二十多天后,迅速撤军前去和陈式会合。
由此开始了第三次北伐。结果如何,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