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起源——汉代隶书及其代表作
01汉代书法起源
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两汉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之所以重要,首先表现在文字书写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其次,草书、行书、楷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孕育和发展。
书体的演变到东汉末年已基本上完成,从而为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成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书中提到,汉代书艺发展有五大时代因素:
一、“以书取仕”制度的建立
二、学术繁荣为书学发展提供基础
三、《字书》编纂助推书法艺术发展
四、君臣好尚推动书法艺术走向辉煌
五、纸张发明和毛笔改进为书法艺术发展提供条件
02东汉时期的隶书杰作
(东汉)《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为《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立。
今置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碑文18行,行40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内容记载汉鲁相乙瑛奏请为曲阜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为守庙之官,执掌孔庙祭祀之事。
《乙瑛碑》向被称为汉隶的成熟之作,也被视为典范之作。全碑700余字,可谓鸿篇巨制。
清人何绍基评此碑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万经《分隶偶存》云:“字特雄伟,如冠赏佩玉,令人起敬。”
(东汉)《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为《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立。
此碑无额,四面刻字,正面16行,行36字;碑阴3列,各17行;左侧3列,各4行,右侧4列,各4行。
字体端庄古雅,结体空灵,用笔流丽,跌宕生奇。此碑因为四面刻字,字体不完全一致,清翁方纲认为应由七人所书。
王澍则认为:“此碑书有五节,体凡八变,碑文矜练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无美不备,铭文则矜意稍解……”
由此可见,翁方纲所谓“由七人所书”,则绝不可能。以碑文书法水平之高超,在当时一地之内,决无可能同时找到七位有如此高水平的书法家来。
而王澍所言或近事实。此碑或由一位书法家所书,字体之略有不同,一是因内容不同,书写者因内容影响其情绪,故书写或端庄或流利或跌宕起伏,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二是因内容文字较多,非一时所书,也会令字体略有变化。
(东汉)《史晨碑》
《史晨碑》分为前、后二碑,两碑同刻一石,故亦称《史晨前后碑》。
前碑全称为《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简称《史晨前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刻石,碑文17行,行36字;
后碑全称为《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简称《史晨后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刻石,碑文14行,行36字。故宫博物院有此碑拓本收藏。
向来评者皆欣赏此碑书法端肃清整、典雅凝重、波磔分明、法度谨严,无愧为庙堂文字。
清方朔评此碑云:“书法则肃扩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此说亦是基于《史晨碑》作为隶书,既有法度又有其艺术境界而言的。
(东汉)《曹全碑》
《曹全碑》,此碑立于汉灵帝中平年间,出土于明代。由于出土的时代较晚,现在可以看到明代的精拓本。
《曹全碑》共20行,行45字,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向被称为汉隶中最为俊秀者。
笔圆字润若美女插花,娴雅飘逸,最为悦目动人。刊刻之精概有赖于石质精细,书写之美则关乎书家之性情。
然而,此碑俊秀有余而骨力不足。比之楷书则与董、赵相仿佛。以此作初学范本,则易流于软媚。此不能苛责古人,善学者自能得其妙处。
(东汉)《张迁碑》
《张迁碑》亦称《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文共15行,行42字。
东汉中平三年(186)立石,明初出土,现立于山东泰安岱庙中。
此碑是汉碑中以方笔书写的代表之作。其点画以方折取势,体势亦尚方正,端正练雅,朴质古茂。观之如端人正士,神完气足,敛纵之间,不失豪壮之气。
仔细品玩,则可发现,此碑之美概非完全是书家之功,亦当有刻工之力。是写与刻的双重功效造就了这种艺术效果。此碑对后世影响极大,类似于《张迁碑》的还有《鲜于璜碑》等。
▫以上文字来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