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相争 子孙遭罪(上) ——曹丕、曹植二人夺嫡的恶果

曹魏政权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政权稳固,君臣名分、君臣大义早已深入人心,在没有任何外来势力威胁、干涉的情况下,按说应该绵延流长下去,没想到的是,在第四代曹芳执政才十余年,就丧失权柄,大权旁落到司马家族手里,最终被迫禅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同样的道理,前人种祸,后人遭殃。这是本公众号长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后世的灾祸许多是前人种下的祸根,结出的恶果。

司马家族能够轻易地夺取曹氏三代苦心经营披荆斩棘积累起来的权力,其祸根是曹丕种下的,源自于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夺嫡之争。

曹丕能够成为曹操法定继承人并继位称王禅汉的道路可谓一波三折,波谲云诡,不亚于今天任何一部勾心斗角的宫斗剧。

曹操有25个儿子,其中卞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为嫡子,最具继承人资格。

卞夫人出身倡家,即乐户之家。顺便科普个小知识,“倡伎”和“娼妓”的区别,两者完全不同。倡伎是从事音乐的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卖艺不卖身;娼妓则不一定是从事音乐的人,既卖艺,也卖身。

曹操是宦官之后,名门望族不会将女儿嫁给他。他只能娶平民或贱民之女。

卞夫人是曹操年轻时辞官退隐樵县老家时纳的妾,其所生的儿子本来是庶出,不具备继承曹操的资格,但由于正室丁夫人被曹操所废,卞夫人为继室,后来又成为王后,其儿子就变成嫡子,拥有了合法继承权。

曹操的长子曹昂也是庶出,是妾刘氏所生。刘氏早亡,由正室丁夫人抚养长大。在丁夫人被废之前,是最有资格继承曹操的。丁夫人被废,卞夫人被立为继室,曹昂的继承资格基本丧失。

当然,即使他有,也不会成为卞夫人儿子们的障碍,因为他在跟随曹操征张绣时战死了。也因此,曹丕变成了长子。

按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继承原则,既是嫡子,又是长子的曹丕,成为最有资格继承曹操的人。

拥有合法继承人的身份是一回事,能不能够顺利继承又是另外一回事。家天下体制下,合法继承人能否最终继位关键还是要看先王的个人决定。

历朝历代里,真正嫡长子继位的少得很。而曹操在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其实不光是曹操,除了单传没办法选择的情况外,多子的皇帝在这个问题上都存在犹豫不决的现象,原因是儿子们各有所长,不知道该选谁。

三国时袁绍、刘表、孙权等都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犯过错误,造成灾难性后果。

曹操会选谁做继承人呢?有两个传说。

一个是曹冲。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吧?曹冲是曹操与环夫人所生的儿子,特别聪明,曹操非常喜欢他。不幸于十三岁时病亡,曹操无比哀伤,曹丕去安慰,没想到反被曹操呛了一句,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有传位给曹冲的意思,其实这更多的是受悲伤情绪的影响,冲口而出的气话。两个理由:一、曹冲固然聪明可爱,但还太小,还不知道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子;二、曹冲是庶出,合法性不够。

曹丕后来说,如果曹冲不死,也轮不到我来继承的话是故作姿态的帝王心术。

一个是郭嘉。曹操亲口说过想把位子传给郭嘉的话,这个更不可信。家天下时期,还有25个儿子,怎么也不会选择一个外姓人。

最具合法性继位的就是卞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曹熊早亡,不在其中。那么,曹彰有没有争过呢?

有。曹操在洛阳病逝前,曾速召驻扎在长安的曹彰来相见,等曹彰赶到时,曹操已经死了。曹操紧急召见曹彰除了临死前想见儿子一面的人之常情外,还想交待他什么事情,成为无解之谜。

曹彰到洛阳后,找到主持丧葬的贾逵追问曹操的魏王玺绶在哪里,被贾逵严词拒绝,并警告他说:“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与此同时,在邺城的尚书陈矫也提醒曹丕说:“王薨于外,爱子在侧,彼此生变,社稷危矣。”

这里的爱子,指的就是曹彰。

曹彰是个能征善战的猛将,曾担任主帅北征代郡乌桓,所向披靡,威震塞北。曹操也很喜欢他,北征归来时,曹操欢喜得扯着曹彰的黄胡须夸奖说:“黄须儿竟大奇也!”

古人做官凭印绶,曹彰此时问曹操印绶何在,有居心叵测的意味。记载曹魏的史书《魏略》里说曹彰是为曹植问的,这个记载不大可信。

几乎没有人能够抵御绝对权力的诱惑,有胆有识,有权有势的曹彰不会将有可能得到的绝对权力拱手交给他人。史上也没有证据证明曹彰和曹植是政治盟友。贾逵、陈矫面对的和担忧的都是曹彰。

有学者分析这是写史人为加重曹彰、曹植阴谋夺嫡的罪孽而编造出来的,以此为曹丕谋害曹彰、曹植张目。

但写史人把夺嫡之罪集中在曹植身上的这个写法,却提供了一个间接的证据,就是没把曹彰看做夺嫡之人(即使其也许还是有夺嫡之心),只有曹植才是。

那么,曹丕、曹植二人是怎样争夺的呢?

曹丕比曹植大五岁。二人经历相似,从小都读书习武,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经历过战争胜败,见识过战争残酷,目睹过百姓艰辛。曹丕还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十岁时跟曹操征张绣,被张绣打败,幸亏曹丕八岁时就善于骑射,骑马逃脱。其兄曹昂就死于这场战斗中。

但二人的性格差异很大。曹丕心思缜密,功于心计,善于克制,敢于冒险。曹植则豪放不羁,胸无城府,率性而为,疏于防范。一个内敛,一个外向。

二人所擅长的文风最能体现其性格特征。曹丕长于文学评论,是个理论家。理论家几乎等同于阴谋家。曹植则长于诗赋,是个文学家,并且是个想象力异常丰富的文学家,这类文人很难成为一个政治家。

公元211年,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但没封侯。曹植则被封为平原侯。曹丕不封侯的原因是因为按照规矩,嫡长子要继承父亲的爵位,也就是说,曹丕此时已经是理论上的继承人。

夺嫡之争应该从此时算起。

曹操也是个文学家,喜欢文学,对擅长诗歌辞赋的曹植宠爱有加。曹植十几岁就很会写文章,曹操看过他写的一些文章后,不相信是他写的,问他是不是请人代笔,曹植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我为啥要请人代写?您要不信的话可以面试。”

曹操还真面试了他一次。210年,铜雀台建成,曹操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作赋。众人之中,只有曹植一挥而就,完成《登台赋》,第一个交卷。此事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对其寄予厚望。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刺激孙权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时铜雀台都还没有,锁个鬼啊)

曹操喜欢曹植还有个原因,就是曹植为人简约、平易近人、不尚华丽的性情与曹操十分相似。

214年,曹操征孙权时,留曹植守邺,并以自己二十三岁作顿丘令时就有所作为的经历,敦敦嘱咐此时也二十三岁的曹植要有所作为。

古时习俗,帝王亲征,留太子守都城为监国。曹操留曹植是个信号,最起码透露出曹操还没决定谁是最终的继承人,意味着曹丕的地位并不牢固。

公元217年,曹丕被封为魏王太子,仍然是理论上的法定继承人。之所以这样说,还是因为曹操仍然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曹植几次都差点取代曹丕成为继承人。

此年以后,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争夺越来越激烈。

夺嫡非一人一己之力,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是各自拥有一个团队,精心策划,谋篇布局,应对一个又一个的考验,设计一个又一个的圈套,经过漫长的不断的明争暗斗的曲折历程。

先来看看曹丕、曹植的夺嫡团队。

曹丕团队主要由四人组成: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司马懿于219年为太子中庶子,看起来进入曹丕的圈子太晚,其实不然,司马懿201年出仕时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和曹丕游处,两个人之间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关系。

司马懿进入太子府后,每次有大事相商,就会献出奇计良谋,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这些大事中,应该包含有对付曹植夺嫡的事情,可惜没有明确记载,不敢妄谈。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名门之后,祖父陈寔为著名党人,父亲陈纪官至大鸿胪,叔父陈谌,也是名士。连一向目中无人的孔融也主动和陈群父子结交。

刘备作豫州刺史时,陈群曾为豫州别驾,奉劝刘备不要放弃豫州,到徐州去接陶谦的徐州牧。刘备不听,果然失败。曹操破吕布后,在吕布军中的陈群父子归附曹操,从此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成为三朝元老。

陈群最大的贡献是制订了《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皇权专制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朱铄,字彦才。沛国谯人,曹丕同乡。此人资料不多,生平事迹不详,只知其是个瘦子,性子很急。

上面三人由于资料记载不详,不知道他们在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中具体做了什么事情,出了什么主意,唯一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他们是一个团队,一定是做过事情,出过主意的。

吴质则不一样了,做过许多事,也出过许多主意,如果不是有“四友”的记载,真会觉得曹丕的智囊只有吴质一个。

吴质,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定陶县)人,出身寒微,不为乡人喜欢,一直到后来位高权重了,还是得不到乡人的喜欢和敬重。

一个人不喜欢他,也许是那个人有偏见。一乡的人都不喜欢,说明他肯定有问题;一时的不喜欢,也许有误会,长期不喜欢,说明没误会。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吴质不是个善茬,人品有问题。从后来的表现来看,也确实是个小人。

在家乡混不下去,吴质就到邺城去邺漂。由于其才学通博,被爱惜人才的曹操辟入幕府,混迹于曹操儿子之中寻找靠山。

早些时候曹操的继承人未定,吴质还能和曹操的几个儿子保持均衡的友谊,等到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吴质就一门心思地巴结曹丕。

曹植为此给他写了封信(即《与吴季重书》),看似在回忆纪念彼此的友情,实则是极尽辛辣地讽刺、挖苦、鄙视吴质。吴质回了封信(即答《东阿王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碍于曹植的身份,吴质不敢公开与曹植对骂,只能以含蓄的口吻对曹植的攻击作了回应,虽然隐晦,但却不示弱,也表达了对曹植的轻视。

这是两人的绝交书,从此再没有书信往来。吴质一直怀恨在心,曹丕继位后,不断地打击迫害曹植,里面都可以看到吴质的影子。

曹植的团队由哪些人组成呢?都有些什么能耐呢?下期接着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