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贵州之旅(五)梵净山、镇远古镇、遵义会址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入黔的第五天早上十点半,我们从苗寨前往地理上的自然图腾、太极图上的千年古镇,国家AAAAA级镇远古城。第六天抵达铜仁国家AAAAA级梵净山,登国家自然保护区,观梵净山标志性景物—蘑菇石,攀登高达94米的佛教圣地红云金顶。第七天游览中国革命圣地国家AAAA级遵义会议会址,参观红军政治部旧址,长征纪念馆等。游完后乘车抵达茅台镇,参观茅台酒厂荣和烧坊,最后回到贵阳,并游览甲秀楼,第八天早上在酒店休息,下午四点多前往机场,乘坐六点多航班回到温馨的家。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这里既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入黔要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梵净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6月30日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铜仁市的印江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自治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比如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地方。
梵净山,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净山植物类型多样, 森林是梵净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其生物资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又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枢纽;同时因其特殊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动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地。
由于上梵净山时遇到大雾,只好从网上借用几张照片展示梵净山之美。梵净山奇幻的景致,已经足够让人如痴如醉。能无比贪婪的欣赏这里的石、树、云、风,感受梵净山的红云金顶、高山石林、云海林涛,领略这座佛教名山所独有雄浑、博大、灵异、怪绝,于是便不得不赞叹: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像神话传说一样创造出这“独一无二、惊世骇俗”的杰作!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甲秀楼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2006年5月25日,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0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