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死里逃生,拷问社会急救体系

前段时间,@白衣山猫和@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在微博论战,微博官方还专门开了一个话题#医生对话媒体#来广邀两个行业的人来讨论。论战双方没有相互指责和谩骂,颇有理性和建设性,被网友们称为“猫狗大战”。

没想到,论战还没结束,这位记者老兄祸从天降,在飞机上居然发作急腹症肠梗阻,不是单纯性肠梗阻,而是进展迅速的绞窄性肠梗阻,后者可以快速出现肠壁缺血坏死、肠穿孔、腹膜炎、脓毒血症休克甚至死亡。这是急腹症里最凶险的疾病之一。

绞窄性肠梗阻抢救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在第一时间送达合适的医院手术治疗。

然而@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经历了南航在飞机落地后不开舱门、急救人员与机组人员相互推诿不抬病人下飞机、被送进不合适的首都机场医院甚至被999急救车转运向未知的地方。

最终幸运的记者在@烧伤超人阿宝(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生) 帮助下在北大人民医院完成手术,死里逃生。

术后,我曾经在微博上送上“早日放屁,早日康复”的属于医生的实实在在的祝福。

随着记者身体康复,其在微博分享自己整个发病期间遭遇的急救过程。其中南航机组与救护车急救人员漠视患者生命安全,相互推诿责任的行为引起媒体及网民热议,央视新闻也专门报道此事,拷问航空及急救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航空和救护车急救的安全高效,公众会抱有很高的期待。两者自身行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应该把乘客(患者)安全和高效应急放在首位,并且有详细的规章指引和应急预案,这些预案必定也经常得到演练和推演。

然而,当急救事件真实发生之时,所有的应急预案完全失效。南航机组人员和急救人员,前者拘泥于机场制度规章,而后者也是照章办事的冷漠,都缺少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关怀和救助,更是丧失了各自的职业操守。

这种相互推诿也反应出航空系统和救护系统行业之间的沟通存在壁垒,缺少围绕患者或乘客需求的团队合作机制。

作为同行,我也为这个现场救护车小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同时也在反思,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令人难以置信、背离救死扶伤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

院前急救,是社会对其要求很高,而在现实中却地位低下的一份工作。

北京的院前急救体系属于独立型120中心的代表。其急救人员大部分属于临时工,学历水平不高、流动性大、收入微薄、晋升渠道窄。然而院前急救工作繁重、风险大、压力高,甚至时常面临现场的医患冲突发生。

在这样一份岗位上,那种救死扶伤温情关怀、热情奉献逐渐成为稀缺,冠之以制度、常规的保守与冷漠大行其道。

可以预见,此事之后,航空系统与城市救护系统会迎来一轮检查整改。

然而行业之间如果仍缺乏协同和良好沟通、政府不在院前急救体系投入更多人力和财力,类似的事件仍将会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