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会提问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文 / 迈爸

仍然写点教育问题感想,想到哪写到哪。

今天才把三集BBC 纪录片看完,这部题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的纪录片中,以阶段性成绩而论,中国式教学方法完胜而剧终。其实一开始胜算就基本没有悬念,但过程还是很有戏剧性。

胜利归胜利,虽然也为几位中国老师鼓掌高兴了一把,但问题依旧是问题。The problem is still there.

几位老师讲课过程中,都出现过站在讲台之上,十分努力地讲授却无法获取学生注意力的现象。这个问题其实在国内很普遍,很容易出现,尤其是在人数较多的大班教学过程中。

中小学每节课的时间一般在40~50分钟,这是考虑到了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问题。但这个时间很可能是一个上限时间,据我自己的体会,真正能够集中注意力不走神的时间大概是5~10分钟左右,还要看讲课的精彩程度。

精彩无尿点的电影能够让我们全程集中注意力,某些画面多年之后看到还会记起电影的名字和剧情,图文并茂,情节跌宕起伏,背景音乐,这些都是吸引注意力,进而高效接收信息的关键所在。

上课嘛, 没法跟电影比,只有呵呵了,看运气,碰到的老师水平如何。

单从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角度来看,最成功的当属『游戏』了,卡带、网游、手游都算,设计精妙的话,都是让人玩起来爱不释手、极易上瘾,而且乐在其中之后,丝毫不觉得累。

游戏让人着迷,大致需要三个因素,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其一,明确的激励目标;其二,实时的反馈机制;其三,竞争的存在和相对公平的竞争制度。

从一款最简单的『跑酷』游戏来看,激励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跑的尽可能的远,尽可能的快,以及得尽可能多的分。反馈机制也是实时的,会有各种加分的东西可以『吃』,吃上后立刻会增加分值或力量等等,得分分值也是实时显示,随时在变。有了竞争,也才有了输赢,也才会有玩家愿意玩。竞争制度上,不用多说,『游戏面前,人人平等』。

相对于学习,游戏的魅力,已经远远甩开学习这事几条街,以至于不时会有家长痛斥游戏之弊端。记得有人说过,『游戏是未来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此言不差。

那么为什么学习这种大事,关乎自己前途命运的大事,魅力反而不及游戏?

简单,列表来看:

激励目标
反馈机制 竞争制度
游戏 明确:跑的更远、更快,或者干掉对手更多有生力量,得更多的分 实时:分数显示、生命值显示、排名显示,实时变化

相对公平

竞争全程实时存在

学习 不明确,或者说不具体:学习为了将来,没错,但这跟学习数理化的基础知识无法建立直接的联系 反馈周期很长:小测验、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且由于目标的久远,造成最终结果的反馈周期非常长。 相对公平,存在结果的竞争,过程中的竞争不明显。
对比 游戏胜出 游戏胜出 基本打平

学生不爱学习,爱玩游戏,完全是有原因的,游戏的设计者早已研究透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所以,我们看到游戏作为一门产业发展起来了。

而教育工作者们与其苦口婆心,好言相劝,不如向游戏开发者学习,如何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吸收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

英语培训界的翘楚,新东方,里边的老师不光有知识,还有『包袱』,上课时可以谈笑风生,挥洒自如,学生们既需要接收大量信息的输入,但不时又可以得到缓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老师要写『逐字稿』,就是你叫进门第一句“hi everyone”都要写下来的备课稿,包括你上课讲的笑话,段子,全部要写进去。以有心打无心,以强风吹薄云,你自然觉得很厉害。

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把一整堂课,进行了精心的制作和分割,在恰当的时间点,在学生正要走神之际,给他一个『意外惊喜』,让他重新振作精神,把注意力拉回来。假如同样是45分钟的一堂课,这样切割成若干小段的效果,当然要比一路不停的讲、讲、讲下来要好很多。

但是如果一个老师,不会抖包袱,也不擅长贩卖情怀和理想,也没有精力去准备『逐字稿』,我倒也有一个建议,在中国现实环境如此的情况下,那就采取简单直接的方式好了——提问。

以前上课,遇到喜欢提问的老师总是要专心一点,毕竟回答不上问题,特别是站起来回答问题,多少是比较难堪的。当害怕提问到自己时,也就会专心听了,而且当提问别人回答问题时,想答案的过程,以及与别人答案对比的过程也是一个大脑短暂的转换,虽然短暂,却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课堂上要不断提问,不断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一个不会提问的老师,也许不是一个好老师。

如此。

2015年11月28日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