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 价格分歧与捆绑销售

按:本文是讲解《经济解释》第三卷第七章的内容。略长,真爱请看完,不爱请忽略。

这一章是第三卷的倒数第二章,咱们来讲讲价格分歧的一些相关问题。价格分歧,有些书翻译为价格歧视,这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不好的,所以还是用价格分歧更中性一些。

我们说过,学习经济学的三个重要的步骤,也是方法:一是准确掌握概念,二是找准事实,也就是关键的局限条件,第三,就是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价格分歧」的概念。

一、什么是价格分歧?

价格分歧就是说同样的物品,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市场而以不同价格出售。

传统教科书,经常会把「价格分歧」和其他的定价行为搞混了,比如「沿着需求曲线的阶梯定价」或者是「分批定价」,这些都是按不同量来确定不同的价格,针对的是数量,并不符合价格分歧的定义。

价格分歧,针对的是人,而不是数量。分歧,是对不同的人收不同的价格。如果对所有人都是按照不同的数量来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并不是价格分歧。但如果对不同人收取不同价格,数量是多少没有关系,那么这就是价格分歧了。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价格分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必须是一样的,也就是价格的不同不是因为成本不同引起的,而仅仅是因为购买的人不同。

最典型的「价格分歧」是电影院分普通票与学生票。同一部电影在同一地点同一时点播放,也没有指明学生票只能坐某些较差的座位,也就是没有成本的区别,却对学生给予较优惠的价格,这明显是因人而异的定价,就是价格分歧了还有与电影院类似的,火车票对学生的优惠,也是价格分歧,并没有专门的学生车厢或者学生座位,提供的火车服务都是一样的,但是学生票有优惠,这也是价格分歧。

再比如你去旅游,国内的一些景点,摆地摊卖的那种全国都能买到的小纪念品,没有明码标价,可能会根据你的口音、你的穿着不同来要价,能多宰一个是一个,能赚一笔是一笔。但他们也不敢漫天要价,价格太高,游客一下就吓跑了。这也是价格分歧。

但也有些像是价格分歧的情况,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价格分歧。比如你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去听音乐会,有包间,或者更靠前排的座位价格更高,这就不是价格分歧了。因为提供给你的服务质量是不一样的,是根据质量的不同来收取不同的价格的。这就不符合我们关于价分歧的定义。

另外,假如你花5块钱买了一个苹果,我同样也花5块钱买了个苹果。你买回来吃了十口,那每口的价格是5毛钱;另一个人买回来只吃了五口,每口价格是一块钱,是不是价格分歧?我们说,这也也不是价格分歧。因为大家都是5块钱买回来的,这个地方是说,我们要按照我们之前讲过的「什么是价,什么是量」来区分。

售价是直接地与量联系着的那个价,价格分歧是指同样的物品同样的量,价格不同。苹果的价格一样,不同的人吃的价格不同,那个价和量已经不是原来购买的时候那个价和量了。

关于价格分歧,施蒂格勒很有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也闹过笑话。据张五常介绍,施蒂格勒思考敏捷是出了名的,智商爆棚。有天在课堂上讲课,对学生说:「我敢打赌,你们不可能找到这样的物品,它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市场里是卖两种价钱的。」

他觉得自己很明白这个世界,结果课堂后边有个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举手,说就在外边的电影院里,同一场电影,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它的票价上就写明:成人两块,学生一块两毛五。搞得斯蒂格勒很尴尬,施蒂格勒在讲台上来回的走,最后非常幽默地打了一记棉花掌,说:「告诉你吧,今天晚上我就把那间电影院烧了。」

二、价格分歧的原因分析

传统教科书关于价格分歧的原因,是用“需求弹性不同“来解释的。但我们之前讲过,价格的需求弹性问题,从来都是“事后诸葛亮“,无法事前知道这个价格弹性的大小。

也就是说,这个价格弹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的,也就无法形成一个有解释力的理论,传统教科书的解释是有问题的。

张五常教授的解释是,用存在着闲置与信息费用来解释价格分歧的现象。

举例来说,我们买飞机票,提前的时间不一样,折扣是不一样的。对吧?除去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的差别,都是经济舱的票,价格也是不一样的。

同一航班、相同的服务,针对不同的人,收取的价格不一样,这是符合我们关于价格分歧的定义的。

从北京飞到上海的一趟航班,你满员和空载的成本是差不多的。你座位多卖出去一个就可多赚一个乘客的钱,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你空一个座位就是少赚的。空着的那个座位就是闲置的资源,那怎么来把这个闲置的资源赚更多的钱呢?这其中就有信息的障碍,也就是信息费用的存在。

要消除这个信息费用,航空公司就让乘客自己把信息暴露出来。你提前很久订票,折扣就低,背后隐藏的秘密,可能是你对价格是比较敏感的,价格高一点你可能就不选这班航班,这就是所谓的价格弹性高。而你如果明天要出差,今天晚上就订机票,很有可能是商务人士或者是重要的VIP,价格高不高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办的事情。这种情况对价格不敏感,表现出来的就是相对缺乏价格弹性。

所以,我们看,价格的需求弹性是结果,是表象。而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航空公司想方设法让消费者暴露自己的这种价格倾向,于是就采取了价格分歧的办法。

张五常那本经典的《卖桔者言》,其中他带着学生去卖桔子,也是想方设法寻找消费者的价格弹性,能多赚点就多赚点。

所以说,资源闲置和信息费用是价格分歧的原因,价格分歧是过程、是手段,而所谓的价格弹性是结果、是表象。

三、捆绑销售

IBM捆绑销售的这个案例,也很经典,值得一品。我说的是品啊,咱们学习有时候得自己找点乐趣,品就是一种方法。

事情是这样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IBM 拥有一部庞大电脑的垄断专利。为了不让使用者打开机器研究,该电脑只租不卖。但租用合约指明客户一定要从 IBM 商业购买当时的电脑需要用的打孔纸卡,其价比市价高出约百分之十。

电脑的专利当时很值钱,但不值钱的纸卡任何纸品商都可以造。美国的司法部于是以反托拉斯法例起诉 IBM,说后者把纸卡捆绑着电脑,为的是要把电脑的垄断权力伸延到 IBM 毫无专利的纸卡那边去。官司打了好几年,结果 IBM 败诉,不能再把纸卡捆绑着电脑销售。

戴维德重视这反托拉斯案,因为他认为把电脑的垄断专利伸延到纸卡那边去是不可能办到的,但为什么 IBM 要把纸卡捆绑着电脑一起销售呢?IBM 的辩词说他们的纸卡的质量比较好,但显然拿不出证据。

戴维德的解释,是 IBM 利用纸卡的捆绑,以纸卡的销售量来量度一个租用电脑的客户的使用频率,替代当时可以容易地倒拨的计量表。为什么 IBM 要算电脑的使用频率呢?

戴老的解释是价格分歧:不同客户的电脑月租同价,纸卡也同价,但纸卡之价略高于纸卡的成本,多用纸卡的可以看为付出较高的电脑月租。这个解释是非常有穿透力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脑洞大开“。

张五常同意这个解释,认为这是天才的灵感,但并不认为这是价格分歧。因为不同客户的电脑租金同价,纸卡也同价,如果间接地算出价格分歧,那么这类分歧随处可见。就像前面说的你买一个苹果,我也买一个,大家同价,但你只吃五口就抛掉,我却吃十口,每口之价你付出的比我高一倍,不能说是价格分歧吧。

戴维德问张五常:「那你怎样解释纸卡的捆绑呢?」他的回答是:「应该是维修保养合约的替代。当时 IBM 租出电脑是免费维修的,维修另外收费的合约因为种种问题不容易达成协议,电脑捆绑着纸卡,纸卡之价略高于成本,用量较大的客户多付一点保养费用。」

戴老最后同意张五常反对把IBM的捆绑销售定为价格分歧,但作为保养合约的替代他没有表态,表示要多思考一下。

张五常有今天的学术地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外,跟他一路遇到的大师也是分不开的。像科斯、弗里德曼、阿尔钦、巴泽尔、戴维德,这些大师在经济学的分支上开疆拓土,也带动了张五常。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下张五常那本《五常学经济》,还是很有意思的。用句鸡汤一点的话说,就是越努力越幸运吧。

四、隐瞒信息与全线逼销

全线逼销的例子也很有意思、很过瘾。这也是戴维德先提出来的理论,他写了一篇文章,但张五常教授认为这篇文章是全盘错的。

比如你开间大五金铺,你去批发钉子。钉子批发商跟你说,你光买钉子我不卖,除非你一起买铁丝。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比如一吨铁钉配两吨铁丝。这就是全线逼销。比如你去买照相机,相机铺老板说这个相机卖得很好,你要买可以,但得一起买多少个胶卷。

传统上对全线逼销(full-line forcing)解释就是榨取消费者盈余。芝加哥学派是这么解释的,就象会员费,你要(在俱乐部)买杯咖啡,就要先买卡,不买卡就不卖咖啡给你。这就榨取多些买咖啡者的消费者盈余。

但张五常认为这个解释是错的,核心的问题在于:全线逼销在外边是看不到的,只有出厂商或批发商跟零售商之间有这种关系。

此话怎讲?我们慢慢来看。

张五常教授1975年在香港一家商店里,这家店是卖名牌首饰的,卡地亚。它的打火机很名贵,真金的,很重。还有一个是银做的。一金一银要卖好几万块钱。

他坐在那儿的时候有人来投诉,说批发商不肯单独让他选卖金还是卖银,规定一定要两只一起买,否则就不卖。

他一听当场跳了起来,立刻就找到了全线逼销的解释。芝加哥学派没有看到的是,全线逼销不是商店跟顾客之间的销售,而是批发商逼零售商一定要买一对。他当时然就想起来,因为当时金价升得很快,所有的零售商都要进金打火机,没人买银的。

原因在批发商和零售商那里,而不在零售商和顾客之间,零售商和顾客之间看到的那是结果。

那批发商怎么办呢?因为打火机的价格本来就是我定的价,金的比银的贵。理想状态是有人买金的,也有人买银的。

但突然之间大家都要买金的,那他就知道金价上升,金的打火机要提价,但是涨多少价他不知道。如果他打电话问零售商,金的是不是很好卖,人家肯定会跟他说不好卖。他说我要涨价了,你进多少,回答的零售商就会说我都没钱赚了,你还涨价。

但批发商自己知道金的卖得快,没人要银的,而他一下又不知道金的应该提价提多少,银的该减价减多少,所以他就逼零售商捆绑进货,相当于是间接地把金火机的价格抬起来。过段时间以后,他慢慢就会知道金银各卖多少(也就不用逼销了),所以这种全线逼销是不会持久的。

香港卖相机有个很热卖的镜头,突然零售商都要进这个镜头,批发商也不知道该涨多少价,就把它跟其他滞销货品捆绑在一起卖。

这种全线逼销永远是批发或生产商与零售之间的销售模式。零售商拿回两个打火机,他会把它们拆开卖,因为他跟顾客有直接的交易,他对价格变化掌握得更快。但批发商不知道,因为他不能跟顾客直接打交道,所以他就逼零售商一起买,让零售商到市场上去自己定价。

零售商对市价变化知道得比批发商或生产商都清楚,但他不会告诉他们,因为怕他们涨价。你不告诉我价格,我只好逼你,这就是全线逼销。这不是榨取消费者盈余,而是价格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这些精彩的案例,最初读的时候感觉很精彩的,但也不是完全能够参透。这次备课过程中重新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这种精彩。咱们下周再见,攻克第三卷最后一章。

上一章:成本定律与觅价行为(下)

苹果特权打赏码

生命并没有地图,只有你内心的指南针。

——艾利·哈里斯《回首又见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