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芋头古侗寨——阿尼亚房车伴我天涯
在皇都看完表演,再开车到芋头古侗寨过夜,这里停车场,晚上真是黑灯瞎火的吓人,好在游客中心有灯光,晚上值班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好客,特意在休息厅内为我们播放了一段介绍芋头古侗寨的宣传视频,让我们对芋头古侗寨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又愉快的晚上。
芋头古侗寨游客服务中心,看上去就是一户侗族人家
大清早的服务中心情景
服务中心的前面就是侗族风雨桥形式的景区大门
风雨桥式的景区大门
第二天吃完早餐,又是这个工作人员开电瓶车把我们送到寨子里,我们一高兴,竟把手机遗落在车上了,还是这位工作人员替我保管好手机,待我游完古侗寨后完璧归赵,我们真的从内心非常感谢他,尽管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助人为乐、拾物不昧的开象已扎根我的心中。
芋头古侗寨是一个以芋头小溪为轴线向两边分叉布置的7个聚居群,村寨入口的寨门和塘坪桥,是给我们第一个美好印象:寨门端庄而秀美,是村民迎来送往,与客人唱拦路歌,向客人敬拦路酒的地方。而紧挨寨门的廊桥檐角飞翘,顶镶葫芦,古朴而别致。走过寨门跨过廊桥,我们来到的抢鱼塘,发现一个从未见过的现象:在鱼塘里专门为鱼儿修建乘凉小亭子,据说,每逢到重大节日,四里八乡村民都会赶来观看抢鱼,谁抢得越多,福气越大。
登上观景台,芋头古侗寨美景尽收眼底
芋头古侗寨全景之一
芋头古侗寨全景之二
芋头侗寨寨门
寨子入口处的塘坪桥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标语还保存得如此完好
抢鱼塘一瞥
鱼塘冰棚
田园一角
廊桥
寨头抢鱼塘
鱼塘凉棚
各式鼓楼成了芋头侗寨的最大亮点:建在田野之中的五层田牛鼓楼,是保存得比较完善的鼓楼,因处田野一隅,似乎有人居住于此,不象是公共场所,有点奇怪;宽阔的平地上建有芦笙古楼,是芋头侗寨最高大、最漂亮、最典型的鼓楼,你看那雕梁画栋、形态各异、九层之上还镶有芦笙;险峻的崖壁上建有崖上鼓楼,这是一座唯一有猴子顶瓜的鼓楼,瓜在侗语中是硬朗的意思,表示猴子也在出一份力,使鼓楼更加稳固;寨子最高处建有龙脉鼓楼,芋头的老祖宗为杨姓,龙姓作为招进寨子的女婿,为表尊重,建了这个龙脉鼓楼,但现今却是最低矮、最简单、是最破败的鼓楼了,莫不是杨姓与龙氏的关系出现了列痕?然而龙脉广场的出现,让我的眼睛一亮,那宽阔雄伟的气势,让我相信,杨氏与龙姓的交好,民族融合的大团结更上一层楼了。
田牛鼓楼
芦笙鼓楼
芦笙鼓楼的雕梁画栋(特写)
芦笙鼓楼侧面图
崖上鼓楼
崖上鼓楼
崖上鼓楼内景
龙脉鼓楼
龙脉鼓楼旁的鲜花开得正艳
龙脉广场之一
龙脉广场之二
龙脉广场之三
除了鼓楼,古井也是芋头的特色:、村头有嘉庆古井、一主两附的格局,对古水的使用作了明确的分工,村中有乾隆古井,限于地势,只有四方形一井,这些古井之上都盖有瓦棚,何供人们歇息之用。井水清泉不断,甘甜可口,还可养颜并延年益寿呢。
嘉庆古井
嘉庆古井
乾隆古井
乾隆古井
古驿道是一段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长约1.6公里,反映了古时这里商贾繁忙的景象,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曾走过这里。也是这条古驿道,还是当年罗荣桓和林彪率领红军长征时走过的,所以又叫红军阶。而龙门则是下寨进入上寨的寨门,除了拦截风水、护卫村寨外,还有通风报信的作用。
古驿道外的美景
古驿道
红军阶
当年林彪、罗荣桓走过的红军阶
芋头芦笙坊
草鞋制作坊
很有特色的侗寨房子
芋头侗寨客栈
大大小小的葫芦挂在房前别有一番风味
而最具历史意义的萨玛坛和萨马阶则是侗族人民心中神圣的地方,萨玛意为大祖母(或称萨岁),是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
小寨门
萨玛坛
萨玛阶
萨玛阶
同样是古侗寨,芋头相比皇都,停车场不收费,门票更低,寨子要大,看点更多,也更原汁原味,可感觉芋头比皇都要冷清,游客寥寥,也许是时间太早的缘故吧。本人看来:一是开发投入少,尽管原味多,但破败不堪的地方也太多,二是文化氛围不浓,皇都每天两场的表演是吸引游客的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