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要特点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要特点_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迁移行为
10.5.5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要特点
制造业的集聚化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由于浙江特定的区位条件、人文传统、经济发展基础、体制环境等因素,因此浙江的制造业产业集聚既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性,又有浙江经济的个性。
1.个私经济占主导地位
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在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省839个产业集群的15. 65万个企业中,注册登记类型为私营企业的比重达到74. 6%;企业的资本构成中,个人资本比重达到48. 5%。私营企业比重超过90%的集群有167个,其中宁海县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以及缙云县的金属制品业集群清一色由私营企业构成,慈溪市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青田县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集群私营企业占99%以上;私营企业比重在80%~90%的集群有223个,在60%~80%的集群有256个,比重小于50%的只有112个集群。
- 12345678910
全省产业集群平均有个体户617家;个体户营业收入占全部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 6%,高于全省制造业11. 4%的平均水平,其中个体户营业收入占比高于50%的有29个集群,苍南县的纺织业和吴兴区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两个集群的该比重分别高达80. 2%和81. 2%。全部产业集群中个体从业人员达到253万人,占产业集群从业人员的四分之一。
2.部分产业集群已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
在浙江产业集群中,部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内已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即在集群区域内形成了企业在上下游之间的基本链条关系,而且产业链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出现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不断延伸。如绍兴县的纺织产业集群从织造起步,通过纵向延伸,已逐步形成化纤原料、织物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纺织工艺品制造、纺织机械、包装等较为完备的生产体系,共涉及到企业2000多家,个体户4000多户,创造年营业收入800多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4万多人。又如安吉县从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前向一体化延伸到家具制造业,两个行业的产值均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
同时,在一些相邻的产业集群之间也有通过地区联合而形成的纵向产业链。以台州市塑料制造业为例,目前全市拥有塑料制品制造企业2426家,个体户6235户,年营业收入143.6亿元,从业人员12.5万人。台州的塑料产业主要分布在路桥、黄岩、椒江、温岭和临海五个县(区),这些产业集群各有分工,分别以塑料制品、塑料模具、电器塑料件和塑料鞋为主要产品,共同形成了从塑料制品到塑料模具再到塑料机械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中国重要的塑料生产基地。
但总体来看,浙江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还是以横向一体化的分工联系为主,即在一个集群中聚集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不一定有产业分工联系,整个区域内都是生产或提供基本相同的产品。
3.产业集群与外向型经济互动互进
- 12345678910
产品大量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和吸引外资发展特色产业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大特点,产业集群已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一是产品出口比重高。全省839个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外向度平均为28. 6%,比全省全部制造业企业的外向度高3. 1个百分点,比全国全部制造业企业的外向度高出9. 5个百分点。其中外向度在90%以上的有黄岩区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集群(93. 6%)、北仑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集群(92. 4%)和仙居县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集群(91. 3%)3个集群;80%~90%的有10个集群,外向度在60%~80%的有71个集群,40%~60%的有122个,20%~40%的有202个。从行业来看,外向度较高的集群既有家具制造业(62. 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5. 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55. 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4. 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52. 7%)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有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3.0%)、医药制造业(41. 8%)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2. 6%)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二是引进外资比重较高。在全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企业资本构成中,港澳台和外商资本所占比重达到24. 4%,仅次于个人资本48.5%的比重;其中港澳台资本占11. 3%,外商资本占13. 1%,显示了浙江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对国际资本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港澳台资本比重在60%以上的有6个产业集群,外商资本比重在70%以上的有7个产业集群。分行业看(见表10. 13),港澳台资本比重最高的三个行业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2. 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 7%)和纺织业(18. 5%),外商资本比重最高的则是食品制造业(56.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6. 7%)和家具制造业(22. 7%)。
表10. 13 港澳台资本比重超过60%和外商资本比重超过70%的产业集群(www.guayunfan.com)
4.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园区)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发达的温州和台州地区开始创建特色工业园区以使产业集群发展走向有序化、规范化。在全省839个产业集群的15.6万家企业中,进入各类开发区(园区)的企业(简称入园企业)有1. 3万家,占8. 3%。其中入园企业比重最高的是青田县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集群,71家企业中有65家企业集聚在青田县经济开发区内,入园企业比重达到91. 5%。入园企业比重在60%以上的还有南浔区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集群等8个集群(见表10. 14)。
表10. 14 入园企业比重在60%以上的产业集群
开发区(园区)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在提升企业经济实力、促进集群优势产业发展、吸引外资投入、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5.部分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全省有33个集群的龙头企业工业总产值占集群全部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其中有6个集群的该比重超过70%,依次是奉化市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集群(94. 8%)、临海市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集群(81. 7%)、北仑区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集群(77. 3%)、临海市的家具制造业集群(75. 5%)、镇海区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集群(70.8%)和诸暨市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集群(70.7%)。
尽管浙江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呈现出向集中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趋势,但就其现状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全省产业集群的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为989. 0万元,不仅低于全省所有制造业企业1069. 4万元的户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全国制造业企业1541. 1万元的户均水平。全省所有产业集群中,户均产值大于989.0万元的集群只有257个,只占全部集群数的三分之一。二是集群内部企业间结合松散,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配合程度不高。全部集群龙头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集群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8. 9%,从总体上看,浙江产业集群的企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领军式的龙头企业。而且大部分集群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一样都是自成一套系统,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和销售都由自身完成,只有少数中小企业是向大型企业定向供货,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导致产业链难以实现最优化,还容易产生无序竞争。
6.创新模式以引进模仿为主
粗放型经营色彩较为浓厚、科研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是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软肋,而在产业集群中表现更甚:
一是企业发展的路径表现为明显的投资导向型,而没有转变为创新导向型,企业巨额投资中,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尚未把研发投入放在突出的地位。全省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 45%,不仅低于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0. 52%的平均水平,更比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水平0. 61%低0. 16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中研发费用平均可达销售收入的3%以上。839个集群中,只有225个集群的该指标高于0. 45%的集群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两个集群是平湖市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产业集群(13. 5%)和秀城区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群(10. 2%)。
二是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高中级人才和熟练技工奇缺。全省产业集群企业就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0. 04%,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1. 85%,大专学历人员占6. 39%,高中学历人员占23. 21%,分别比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低0. 26、1. 35、1. 01和9. 59个百分点,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重达到68. 51%,比全国高出12. 21个百分点,可见浙江产业集群企业员工中低学历人员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企业新产品的技术来源大多采取“拿来主义”的模仿手段。尽管浙江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少,但产业集聚发展所带来的技术传播和溢出效应,使新产品、新工艺往往很容易在集群内扩散开来,因此集群中规模以上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14. 6%)竟然比全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13. 0%高出1. 6个百分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