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麾下将领阳武侯薛禄
薛禄,是山东胶州(今青岛)人,在家中排行第六,在军中被称为薛六,富贵之后,改名为薛禄。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薛禄以普通士卒身份跟随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跟着夺取北平九门。
在真定之战中,左副将军李坚出来迎战,刚开始交锋,薛禄手持长矛刺中李坚,李坚坠马被擒,薛禄被朱棣提升为指挥佥事。
李坚的妻子是朱元璋的第七女大名公主,驸马都尉李坚在被送往北平途中伤重而死,据说,大名公主的生母不详。
然后,薛禄跟着朱棣救援永平,突袭大宁,先后攻下富峪、会州、宽河。李景隆趁机率军包围北平。薛禄跟随朱棣驰救北平,带兵击溃巡逻骑兵,被提升为指挥同知。
在燕军进攻大同时,薛禄担任先锋。
后来,薛禄跟着朱棣与李景隆在白沟河展开激战,随后一直追击到济南,被朱棣提升为指挥使。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东昌之战中,薛禄率五十骑击败对方数百人。在此战中,朱棣被盛庸击败,这是他起兵以来遭遇的最惨重失败,不得不退回北平。盛庸令部下屯兵于威县、深州,阻断燕军的退路,薛禄全都将其击退。
在滹沱河之战中,右军抵挡不住对方的凌厉攻势,有所退却,薛禄策马疾驰,闯入阵中,纵横驰骋,出入战阵数十次,将对方击败,又一路追奔至夹河。
在单家桥之战中,薛禄被骁将平安擒获。薛禄奋力挣脱绳索,拔刀力战,飞奔而回,拼力再战,后来平安战败被擒。
不久,薛禄又跟着攻下顺德、大名、彰德,而后攻打西水寨,生擒都指挥花英,接着乘胜攻下东阿、东平、汶上,然后接连参加淝河、小河、灵璧等战役,因作战勇猛备受朱棣赞赏。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军进入京师,不久登基为帝,擢升薛禄为都督佥事。
永乐六年,薛禄被提升为同知,永乐八年,薛禄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跟随朱棣北征,被提升为右都督。
永乐十年,薛禄进言:“自古至今,用人必须先进行培养教育,现在没有战事,武将子弟若不趁着闲暇时训练,恐怕将来危急之时,没有可用的人才。
朱棣认为薛禄说得有道理,当时正赶上各地送来京师数万幼军,朱棣下令全都交给薛禄严加训练。
永乐十五年,薛禄以行在后军都督的身份监督北京营造事务。行在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地,当时朱棣在北京设立了行在五军都督府和六部等机构。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朱棣迁都北京,封薛禄为阳武侯,食禄一千一百石。
永乐二十一年,薛禄率领右哨跟随朱棣北征,回师途中,“讨平长兴盗”(《明史·薛禄传》)。永乐二十二年再次带领右哨跟着朱棣北征,右哨在永乐年间隶属于五军营。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令薛禄执掌左军都督府,加封薛禄为太子太保,赐予世袭铁券。
洪熙元年,朱高炽任命薛禄为总兵官,让他到塞外镇守。不久,因为战功,薛禄的食禄增加五百石。这年,朱高炽授予各边塞将领将军印,薛禄佩镇朔大将军印,巡行开平,行至大同边塞。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下旨召薛禄返回京师,薛禄向朱瞻基陈述边境防御的五项事宜。不久,薛禄再次奉命巡视边防。
宣德元年(公元1399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起兵叛乱,朱瞻基御驾亲征,薛禄被任命为前锋。朱高煦被擒后,朱瞻基让薛禄与尚书张本镇守乐安,安抚百姓。
宣德二年(公元1400年),薛禄奉诏巡视畿南各府的城池,严禁将士侵扰百姓,违者按军法论处。畿南是指现在南运河两岸的河北东南部和山东德州东部。
这年夏天,薛禄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往北巡视开平,回来后驻扎在宣府。敌军进犯开平,没有收获,被迫撤退到三百里以外。
为避免被敌人发现,薛禄率精锐昼伏夜行,三天后到达敌营,率轻骑突然猛攻,将其击败。薛禄回师途中,发现敌军尾随其后,再次奋起袭击,敌军从此逃得远远地,不久,薛禄奉命返回京师。
宣德三年,薛禄跟随朱瞻基北征,在宽河击败敌军,留下镇守蓟州、永平。
后来,薛禄数次佩带镇朔大将军印,往开平、宣府等地巡视边境,保护粮草。
宣德五年,薛禄在凤凰岭遭遇敌军,大败敌军,被加封为太保。
不久,薛禄建议在永宁卫团山、雕鹗、赤城、云州、独石修筑城堡,以便加强防御。
朱瞻基采纳了薛禄的建议,下诏调用三万六千兵民去边境修筑防御工事,又派一千五百精锐骑兵护送,让他们都听从薛禄的节制。出发前,朱瞻基作诗送给薛禄,把他类比仲山甫、南仲等古代先贤。
薛禄是一名武将,没有立即听懂诗中的含意,下来问杨士奇。杨士奇说:“皇上把你当成古代贤人对待”。薛禄感动地说:“薛禄岂敢与先贤相比?怎敢不勉励报效皇上恩典?”
这年六月,薛禄染病,被召回京师,一个月后病逝,被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
薛禄不仅勇猛,而且喜欢谋划,往往定下计策后再出战,每战必胜。薛禄严格约束部下,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薛禄善于安抚士卒,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跟着他四处征战。在朱棣的麾下将领中,张玉、朱能、薛禄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最为出众,而薛禄历仕三朝,一直作为功臣宿将,受到朝廷的器重和厚待。
薛禄去世后,他的孙子薛诜承袭爵位,嘉靖年间,薛禄的曾孙薛翰去世,薛翰没有儿子,族人争着承袭爵位,由于长时间明确继承爵位之人,其田宅被官府没收,爵位的承袭因而了断了三十多年。万历五年,薛翰族人的儿子薛鋹获准承袭爵位,自此一直传至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