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玩票的六大原则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摘自《京鲜阁的博客》)

一.不拜师皆为师。

首先要强调,京剧艺术不是靠录音和录像能够真正全面掌握的,的确需要专业和名师的辅导和点拔。我所讲的是作为票友,不是以此为职业的,没有十分必要去拜师 ,特别是徒有虚名的拜师。拜师是很有讲究的,因为老师(师父)的艺术有其成长的过程,你不可能重走一次。票友对京剧艺术的追求,是被其唱、念、做、打所吸引,第一位是唱和程式化表演,包括操琴、司鼓等文武场的爱好者,也有自己热爱京剧的形式,可以通过资料搜集、请教内外行来解决学习中的常识性问题,至于需要探究深奥的难题,也要选准对象,释疑解惑。拜师固然有优点,如少走弯路,学到私房东西,可对绝大多数票友来说,只要你肯学(态度决定高度),又有条件(嗓子)、悟性,肯定有人教,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京剧人,对谦虚好学者很愿意教,我个人体会很深。不拜师,打开了求学的各个通道,“一字之师”、“一腔之师”到处都是,关键是你个人的修行有没有,其中尊师意识不可或缺,只有发自内心想学,就会对他人的指点虚心听取,加以分析吸收。鉴别所学或他人所教是否准确的标准是听原唱,这也是少走弯路的方法。有些票友拜师后,会堵塞从其他老师和同好中获得指点的渠道,的确有点得不偿失。

一个人只有树立“皆为师”的观念,才有可能真正学到想要学的。业内外一致尊敬的关松安老师,没有正式收过一个徒弟,可却是桃李满天下,不论是专业中已经成名的角儿,还是数不胜数的戏迷票友,都受过他的指点,可关老亲切地把戏迷票友称为“艺友”,这才是真正的“师”也。我30年前在市宫参加首期京剧学习班,有幸结识关老师,中间隔断20年未谋面,10年前在罗永建家庭票房再见面时,他巳是古稀之年,我也步入中年,师生缘又重续。近10年中,与关老师接触多了,虽然没有专门教我什么,可我从交谈、聊戏中学到了很多,尤其是他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值得学一辈子。我坚信一点,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朋友,只要心中有,胜过拜师酒。

二 不参赛艺不懈

凡经历过各种京剧票友比赛的或其他类似赛事的,遗憾的多开心的少,因为除了极少数如愿而归,大多数未达到期望值。我这里要对参赛者表示敬意,因为去参赛起码有两个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艺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心理上作好了充分准备,需要实力(包括能力、精力、财力)和胆量。作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动,展示一下他们的艺术才华,举办一些赛事,本也无可厚非,但真正想在艺术上有建树,靠参赛是不可能学到多少东西的,何况评分名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人为因素,不可能几分钟的表演说明一切,参赛仅仅是学艺的一种手段,如果当作是目的,做比赛“专业户”,艺术上不会有长进,可能招致更多的烦恼。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可以引作“艺术在赛外”。不参赛不是在艺术上没有追求和目标,而是老老实实地做小学生,脚踏实地的耕耘艺术园地,多请教多思考,多实践多学习。每个人条件不一样,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学,最简单的听录音,看录相,查资料,自己慢慢消化﹔最好选一个艺术上比较成熟的票房(有较好的文武场,有较资深的票友),近距离地体验、领悟、讨教,日积月累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每次最好把自己的演唱录下来,然后对照原唱,一字一句一腔地复核,识谱的可以参照一下,拿不准的可以针对性地请教,并做好笔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肯定有收获和提高﹔当然也可以找一位善教的老师(专业和业余皆可),帮助你有系统地进行学习指导。有不少票友与我一样,刚喜欢上京剧时,不管行当流派,只要好听都去模仿去学唱,但京剧这席大餐太丰盛了,不要说一辈子,就是几辈子也吃不完,怎么办?只有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自己消化能力和身体需求的去品尝。所以要归行当,归流派,才能把自己有限时间、精力用在一个方面,才能细化、深化一个方面的艺术。

三 不近色多交友

“近”字意指亲密、关系密切。虽说戏迷票友以戏会友,是主流,可这个圈子也不是真空地带,难免有儿女私情,尤其喜欢艺术之人很容易动情。可笔者还是提倡不近色,非是本人老古董、不开放,俗话说男子不好色,生理有缺失,欣赏、羡慕异性的美貌、气质、才艺是一种正常的感观和心理需要,但千万不要变成在生理上的非份之想,色字头上一把刀,处理不好会影响人生,特别针对有家室的戏迷票友,因为这涉及法律和道德问题,涉及家庭和责任,要把握住异性票友之间正常的交往是建立在艺术上的交流合作、互相尊重帮助的基础上,这是以戏会友的初衷和内含。作为京剧爱好者,不仅停留在艺术追求上,而且要体现这门高雅艺术所宣扬的人文精神,这就是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不能台上唱的是仁义道徳,心里想的是男盗女娼,所做的是有违社会公道和人伦道德之事。为了他人的幸福,也为了票房的和谐,更为了自己的快乐,要自律、自尊、自重、自爱,那样你会赢得更多人的欣赏和尊敬,会交到更多的良师益友。否则的话,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身陷泥淖,难以自拔,完全不能享受到京剧艺术带来的快乐,甚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但愿不要再听到类似的“绯闻”和悲剧。

四.不吝啬多资助。

“票友”一词的由来,溯本寻源,用现在的语言广义解释为“非职业性的业佘演唱者、伴奏者、研习者”。而“玩票”,是纯粹以娱乐为目的的。时代不同了,人们的价值观也起了变化,有些票友(主要指文武场伴奏者),也收取一些报酬,这也无可厚非,我在拙作“票友、票社之我见”一文中有过叙述,这里不再展开了。我这里讲的“玩票”,应该根据个人的艺术追求、经济条件和时间精力来选择合适的“玩票”方式。讲得通俗一点,是化钱找乐,购买精神产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扩大社会交际渠道,提升生活品质。就象有些人喜欢抽烟、喝酒一样,总不能老是指望别人给你白吃白喝。随看生活水平旳提高,现在的票友无论退休还是在职,应该说不愁吃穿,闲时也多了,该享受生活的快乐,京剧是一项极好的选择。君不见,现在上至退位的国家领导人、地方官员,也纷纷加入到了京剧爱好者行列,上海春节京剧晚会就是例证。这说明京剧是民族文化的品牌,博大精深,是宝贵的财富,无论贵贱都能享受。因此,真正的戏迷票友在这方面不要吝啬、不要抠门,一个月的花费不会超过抽烟喝酒打麻将的支出,化这个钱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以戏会友,何乐而不为呢?人生苦短,珍惜人生,就要活得精采。钱是为活着服务的,而不是为钱而活着。当钱为你带来快乐的时候,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白纸一张。况且,爱好京剧是一辈子的,为了明天,为了许多年以后还有京剧这个快乐园地,我们做一点投资不是很有意义吗?

五﹒不求名求快乐。

票友的性质决定了不是为了生计出来打拚创业,无需争名气去求得挣钱的地位和机会。票友不求名,恰恰能够受人尊敬,这是最珍贵的名誉。有些票友自尊性太强,爱虚荣,喜欢拿架子摆谱,有了一些艺术心得就自以为是,想出风头、出名,总希望别人仰慕他(她)、崇拜他(她),时间一长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会处处指责别人的不是,炫耀个人的本领,难以与他人共处、共事,最后只能变成孤家寡人,自寻烦恼,没有快乐感。对票友、对票房,合则汇在一起,不合则悄悄离开,无须说明理由去为自己辩护,更不应该去开坏别人替自己遮掩。求快乐,境界高一点是让别人快乐起来,自己从中分享快乐,不计较个人得失;境界一般是同乐,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不说损人不利己的话,为票房和谐出力;境界低一点的,自己感到快乐为主,不太顾及他人感受,虽然大局意识差一点,但与境界髙的中和一下,勉强也能共处。票房应提倡中庸之道,和谐之风,不能讲斗争哲学,搞公堂审理。票友之间的确有是非之争,绝无你死我活之程度,所以只可低调处理,避免家长制的批评,票友在一个票房不开心或选择一走了之,也是办法。总之,票友相处寻求快乐是前提,关键是把握住“度”,不要相从过密,也不要清高傲气,做人气量要大,凡事退一步,你会一直不出圈,否则事事计较,要朝前争一块地,可能会出局,再也得不到快乐了。

六﹒不谋利谋充实。

戏迷票友这个群体,属于非功利性的,没有强制约束力。靠什么来维持票房活动的有序和正常运行,首先需要不谋私利的热心人和一定素养品位的骨干核心,按照票房规律办事,归根到底玩票就是玩人品和文化,需要人格的感召力,丰富的社会阅历来构建和谐、充沛的人脉关系和资源,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营造积极向上、有艺术追求的票房文化。票房实际上是无利可图的,最多是一点会费,当然不排除个别人通过票房来达到个人的其些企图,这的确有所耳闻,因此也应提防。但绝大多数戏迷票友到票房,一是来充实自己在艺术上的营养,提高学艺水平,俗称“充电”;二是来充实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晚年生活,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三是来充实自己获取社会多层次的信息,拓宽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改善、转化、促进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层面。若论谋利,这也算是一种“利”,但绝对是利己利他的“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