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范文(高中) | 从思辨中树立观点,明确主题,让论证有力

本 文 约1800 字

阅 读 需 要

4 min

文 | 安凤霞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个人是好朋友,却因政见不同决裂。后来王安石被免,告老还乡。66岁的司马光被召回出任宰相,起用旧臣,恢复原有制度,全盘否定了王安石,可在王安石死后,他仍吩咐手下要善待王安石的安葬事宜,而且他在《资治通鉴》中对社会给王安石的偏颇之言给予了斧正,他说世人都说安石奸诈,其实这对安石来讲实在太过分了。

年轻的苏轼受司马光等的影响,曾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猛烈的抨击。神宗赏识苏轼,想提拨他,不想王宰相一句话便断送了他升迁的机会。苏轼常常嘲笑王安石。但当苏轼因“乌台诗案”招来灭门之祸时,却是王安石一句话保住了他的性命。

如果让你从三位中推荐一人担任朝廷宰相,你会推荐谁?请陈述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1.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任务驱动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的主旨,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三是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

明确本题的任务:从从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三人,中推荐一人担任朝廷宰相,并陈说理由。本题模拟了2020年全国I卷作文,相对一卷的命题任务,本题的指向性更明确一些。

2.本题题干要求“从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三人中推荐一人担任朝廷宰相”,材料关涉三个历史人物——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需要我们对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因为这三个人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命题材料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描述和介绍,我们可以据此结合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对这三个人进行深入解读。

而任务中强调的是“适合担任朝廷宰相”,那么这一解读就需要学生在行文中有对国家责任的认知,对人物有超越个人喜好的辨识。

3.这个考题选择哪一个人物更适合做宰相都是可以的,应具体对某一人物能力和品质进行解读,把你对人物认识和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比如王安石力排众议、推行改革、珍视人才;司马光不徇私情,正直无欺,坚持己见;苏轼不畏生死、坚持自我。

作文可以从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为出发点,分析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他们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范文

摒私欲,宽己心

抚松新城高中 刘锦安

古往今来,有许多人会因政见不合而针锋相对,甚至大打出手,闹出命案。本该成为能够推动人类发展的耀眼的明珠,却被灌以沙土,哪怕声名鹊起,不过是尽瓦釜雷鸣之能事。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先哲早已用君子之德堪明了世事纷纭之中那些让人称赞的选择。(从历史现象入笔,引用名言,彰显“君子和而不同”的美德,表明观点,为讨论命题人物做铺垫。)

司马光没有因为政见不同,而诋毁王安石,反而极尽周全地为王安石主持了死后事宜。在《资治通鉴》中,为他辩护。而王安石也没有因为曾受到苏轼的抨击而落井下石,反而在“乌台诗案”中,尽己所能地保全了苏轼。作为顶级的政治人物,他们不是没有谋算,也不是没有争斗,然而无论怎样的权势和利益,都无法与他们心中的人性之暖来置换。(以历史事实为据,肯定司马光和王安石在三个人关系处理方面的优点,使全文有褒有贬,客观全面。)

可如果要选一人为宰相,我却只选王安石。(紧扣命题任务,表明观点,立场鲜明。)

北宋积贫积弱,因为强文弱武,面对辽金的崛起,各种退让。只因那些把持朝政的权臣们,为了一己之私,而罔顾国家的长治久安。或者有人说王安石激进,鲁莽,可王安石又何尝不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但一颗谋求国富民强的心,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逡巡于利弊之间,慢慢看着那些济世之策在推诿中被消耗。

尽管他的偏执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让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不偏执的人又何曾有过这样的梦想!

司马光接续了他的职位,全盘否定了王安石的政策。从本质上说,司马光不过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他拥有沉稳的性情,和谐的人际关系,可却没有立足于国家的长远目光。(对比论证,有理有据,态度鲜明。)

而苏轼文学艺术的素养无人可及,但从他对王安石的态度来看,文人的率性更多一些,作为政治家的城府明显不足。而王安石不用苏轼,并不是王安石不爱才,恰恰说明了王安石的立场的坚定,他能够将一个人的声望和治理国家的才能分别看待,有理性纯熟的人才观。而保护苏轼,更彰显了他偏执性情背后光风霁月的一面。

王安石有许多的诗能够看出他是一个有能力,有魅力的人,“凌寒独自开”,这王安石既能奈得住寂寞,也能面对挫折;《叠提乌江亭》《商鞅》更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如果变法没有司马光等人的阻挠,或许北宋的命运能有所不同。(针对命题材料进行分析,用衬托手法凸显王安石的形象。引证有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晏婴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引言恰当,为下文做铺垫,以深刻阐明王安石不同于他人的性情恰是北宋需要的)

正是王安石的执着以求,刚猛无畏,才让北宋在挣扎中拥有求存的实力。

王安石为相让我们明白:只有摒弃一己私利,为大局着想,才能肩负天下之大任,济天下之苍生。(篇末点题,推而广之,深化论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