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玄奘和达摩的心灵碰撞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玄奘和达摩的心灵碰撞
哲学都思考过这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也是所有哲学的终极三问,也是全人类的终极三问。
01 “我”
世间万物,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就连同一种叶子都找不到两片相同的;人就更加找不到相同的两个人,双胞胎相貌虽然相同,但思想性格也会不同。这就导致人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一个个“我”。既然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我”,为什么还会有人发出“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呢?这也是智者和常人的区别,智者之所以区别于常人就在于他们问了自己“我是谁?”这个问题,然后去寻找这个“我”,或者是自我,或者是本我,或者是真我,再或者是无我。反正能找到另一个“我”,就会区别于常人,要么成为精神分裂者,这也是世上有很多精神分裂者的原因,因为他们能发现自己身上的另一个“我”,但是控制不了“自我”;要么找到另一个“我”,并能随意在这些“我”中自由切换,成为智者。
从外转向内是发现“我”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冬阳先定义一下“自我”、“本我”、“真我”的概念。冬阳把“自我”定义为常人所认为的我,也就是把我的思想和身体认为是我,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就有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余生好好爱自己”等等名言。
冬阳把“本我和真我”定义为童真时的自己,也可以理解为童年时和幼年时至真至纯的自己,那时候的自己,眼睛是乌黑明亮的,心灵还没有被世俗污染。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自己,变得越来越自我,也许哪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丢失了自己,想做回自己,但已找不回从前的自己了,这也是好多人发出“做自己难”的感慨。
“我是谁”应该解释为“无我”或者“超我”。冬阳把“无我或者超我”定义为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人还未出生时的意识状态,那时的意识是“无意识”的,没有分别,就不会认为有个身体是我或者思想是我,如果身体和思想是我,那为什么身体和思想会随着无常坏灭而不受自己控制呢?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
02 “如来如去”
《西游记》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从何处而来?要往何处去?”应该是里面说的最多的台词,而唐僧的回答都是“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要去往西天取经之处。”
这句在《西游记》中说的最多的台词,你真的懂它的含义吗?
“到哪里去?”自古就是人们对人生的思考,思考自己这一生应该做什么?要去往哪里?应该有个怎样的归宿?
常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应该荣华富贵、无病无灾,能够寿终正寝,获得一个善终的归宿。
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都不同。常人追求物质归宿,智者追求精神归宿。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导师要属佛陀莫属,佛陀为追求解脱之道抛弃自己太子的身份,抛弃荣华富贵,抛弃物质上的享受,努力追求精神归宿,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自己证悟之后,把自己所悟无私分享给天下众生,帮助更多人得悟解脱,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精神导师。
《西游记》的主角唐僧也就是唐代的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为了帮助更多人找到心灵归宿,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西天取经的道路,历经17年从印度带回真经,之后又开始长达几十年的译经工作,直到圆寂。这无疑也是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将去往西天取经之地”取得真经,帮助更多人找到心灵归宿就是玄奘法师对“到哪里去?”最好的解释。
禅宗达摩祖师为弘扬正法,独自一人自印度出发向东而来。如果玄奘法师出生在达摩祖师同一时代,我想他们俩说不定会在路上相遇。“贫僧自西天而来,要去往东土大梁取经之地。”“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要去往西天取经之地。”我想这是两位高僧相遇时的对话。
“从哪里来?”一直是哲学上乃至全人类的终极思考。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很多人都能认可“有生就有死”,死从生来,那生又从哪里来?生往死去,那死又往哪里去?
任何相对的概念都是矛盾统一的。没有生何来灭,没有灭又何来生的概念,难道无中生有?
有无相生,有生就有灭,有灭也有生,只有超越无常生灭的幻妄,证入实相,即是“解脱”、“涅槃”。
佛陀说从来处来,无所从来。
从来处来,往去处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是“如来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