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教育之道?三个核心观点丨献礼教师节
一千多年前,韩愈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对教师作出这样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世易时移,这句话放在今日,犹不过时。
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应给孩子种下怎样的种子?值此教师节,让我们共同感受来自阳明先生的智慧:
1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答顾东桥书》
古时学校培养人才,“惟以成德为事”,把学生的品德修养,即心灵品质建设放在第一位。
譬如,有善于礼乐、政教、农业种植的,分别就其兴趣循循引导之,先使其立德,进而“益精其能”。教育的目的,是将学子们培养为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栋梁之才。
在当今时代,学校中教育的内容几乎完全不一样了,但“立德树人”的本质却从未改变。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道德完善、有能力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学知识是对的,但不能仅学知识。没有“成德”的目标为指引,知识技能的学习就会走入歧途。正如阳明先生所言:“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如果学了艺术特长,就仅仅是为了考上名校,这样的学习真的在道上吗?如果学了金融经济,不是为了经世致用,而是为了多赚点钱,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一不小心丢了自己的良知,岂不是更加背道而驰吗?
学以载道,学习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长养一颗蓬勃向上的心。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心怀理想的教育者,无一不想托起孩子的未来,但我们必须要看到:若不能建设孩子的心灵品质,教育之功便如沙上建塔,修建得再华美,也会随时坍塌。
所以,阳明先生说,“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建设心灵品质,为他们种下良知的疫苗,打好做人的根基,立德树人,此为教学大旨,古今一同。
2
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示弟立志说》
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有一幕发人深省:板仓先生杨昌济初至湖南第一师范任教,为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众青年学子们上第一堂课时,便问他们立志为何。
一位青年站起来回答道:“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杨昌济沉吟未答。
问至毛泽东时,毛泽东答道:“我不知道。”他的理想,犹在求索之中。
杨昌济回到家中,却对女儿说:“他不是没有志向,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需要岁月磨炼其志。其目光明亮、有神、坚定,由目可视其心,这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其后果然,后来寻找到自己志向的毛泽东,成就了当时学堂内无一人想象得到的伟业。
立志,是为学首要的第一等事。无志者,天才可归于庸碌;有志者,垄亩亦可飞鸿鹄。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今日的教育,往往对立志不以为意,对学生是否心怀理想漫不省究。若学生说:“我立志考第一名,为学校和老师争光。”则频频点头,微笑肯定。而学生一旦谈及“理想”“梦想”,则目以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殊不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若老师没有高远的志向,就会低估学生的潜力。学生只要成绩出色,老师就心满意足,不再加以引导,学生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甚而,无意中培养学生的“小我”,譬如劝说其找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或激起学生的攀比之心。如此,就将学生教成了“小器”。
2019年,党中央领导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教育之功,尤在立志;成材之始,唯在立志!教人立志,就是教给了他人终身自我引导的功夫。即便离开学校,这份成长之功也将永不松懈。
“蒙以养正,圣功也。”人生重大价值,是成就他人建设心灵品质。引导千万孩子立下人生志向,应是教师的头等大事。
3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
——《陆澄录》
孔子讲“因材施教”,阳明先生亦讲“随才成就”,都是启发我们,根据孩子的天资禀赋,自然而然地启发他、成就他。
古人从器乐、种植等技能切入,今人从数理化等学科切入,只是路径不同。归根结底,都是要引导其循循深入,在精深处体察天理大道,也就是体认主宰自然、社会、人生方方面面运行的规律所在。
体认到这个规律,就能达到“君子不器”。虽有所长,但不局限于特长上。放在人生的其他各个场景中,一样能发挥其出色的才能。就如阳明先生,养得此心不动,既教化天下,亦能驭兵自如,剿匪平叛,成就不世之功。
如何才能引导孩子,随事尽道,精察此心之天理?从阳明先生的原文中,我们还能找到诸多启发,例如:
1. 随机导引,因事启沃
针对个人不同的性格,要能够予以不同的接纳与引导。阳明先生举例说:孔子与众弟子言志时,见公西华等人郑重,而曾点飘然狂放,竟在一边鼓起瑟来。假如换个人来做老师,或许已斥责曾点了,而孔子却称赞他,这是多么宽宏包容的圣人气象啊!
阳明先生说:“故凡居今之时,且须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气以薰陶之,俟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为力易而收效溥。不然,将有捍格不胜之患,而且为君子爱人之累。”
所以,圣人教人,不是把不同的人都束缚成相同的模样,而是根据其不同的性格气质,随机导引,在机会窗口来临时,借事启发,则可以“慢慢琢磨他起来”。
2. 潜消默化,立教微意
在《训蒙大意》一文中,阳明先生讲到,要教学生歌诗、习礼、读书,这都是很好的熏陶习染。要顺应学生的思想志向,帮助他们调理性情。
这样,学生渐入于道而不觉艰难,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3. 量其资禀,令其自得
布置功课,不求量大,贵在精纯熟练。根据每个学生天资的不同,给他相应的功课。如果他一次只能学会二百字,那就只可以教给他一百字的内容。
如此,让学生时常保持宽裕有余的精神力量,就没有痛苦厌学的状况,而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得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乐学不倦,智慧日增。
阳明先生晚年感叹,教化人心,是得位行志、消变未形的大事业。因为,成就一个人,就是利益无数人,人生价值岂可量哉?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以生命唤醒生命,我们的教育如此地充满希望!深深地祝福各位教师,祝大家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