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冀庄村的记忆
孩童时代常听老人们教小孩童曲:“余庄镇、兴隆庄,溪村、马院、冯冀庄。温庄、崛山、辛店湾,花泉、苍龙、东西庄。”当时感觉唱起来很顺溜,也知道这都是附近的村名,今天才知道这原来是指当时“冀庄里”所有的村庄。古冀庄里辖余庄镇、崛山保两个大村,为何会把冀庄村作为里治(乡镇)所在地呢?这是因为冀庄的村名吉祥,充满希望。冀字有三重含意:1、希望;2、河北省简称;3、姓。冀庄,原本应是冀姓人家居住的村庄,但在人们的记忆里没有冀姓人家的印象和传说。只能说明这是冀庄先人们的智慧和希冀,冀庄之意就是充满希望的村庄。这首歌就是冀庄村的缩影,这首歌唱出了冀庄村老百姓的心声。冀庄村在我老家在礼洞沟村东南方向,中间隔余庄、溪村,仅有五六里远。冀庄有我家亲戚,有我老师、同学和战友,因此来往较多,记忆深刻,有诸多美好的回忆。时隔五六十年,往事记忆犹新。冀庄村紧临洛河,景色优美,环境宜人。我二姑家住冀庄东南庄,就在河岸边上。当时姑父王成安在哈尔滨上军校,二姑随军前一直在家务农,孝老抚幼。三间低矮的西厢房,入深仅有八九尺,但干净整洁,客厅里还摆着春夏秋冬花鸟四页屏,很是雅观。院子里有一棵大国槐树,树上栖息着成群的白鹭,每年都在树上筑巢育雏,争斗鸣叫,为小院增添无限生机。东北地有一片自家的果园,果子成熟时,我就成了常客。一条便道通向渡口,道旁有个小荷塘。夏天,荷花绽放,蛙声呱呱,个别调皮的青蛙还蹲在宽大的荷叶上挑逗路人。滩地生长着大片芦苇,芦苇丛中水鸟结苇筑巢繁育后代。不时有水鸟飞出苇梢,在空中盘旋,叫声不断。河滩蛙声呱呱,鸟鸣叽叽、啾啾,形成美妙的交响乐。渡口有一条渡船,船家是对岸涧口人。船票很便宜,小孩三分钱,大人五分钱,实为船家在做公益,方便群众。河道内有小的打渔船,单人轻舟,悠闲自在。渔翁时而撒网,时而驱赶鱼鹰下水。呈现出永宁古八景中“洛水晴舟”美丽画卷。冀庄有郭、高、王、邬、秦、马、范、李等十多个姓氏,大姓为郭姓,郭姓人口占80%左右。这里是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定居洛宁县的大本营,始居地,有古老的郭氏家庙、碑石、家谱为证。冀庄村民风淳朴,家风优良,继承发扬了汾阳王治家有方的传统。各姓的村民都能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冀庄村没有囤积聚奇、为富不仁的大财主,多为耕者有其田,自食其力的自耕农,广大村民都保持着勤劳善良的本色,各尽所能,勤劳致富。冀庄人历来热爱文艺,重视对村民进行孝德教育和启迪。传统文化有农民剧社、秧歌队、高跷、大鼓等。冀庄大鼓全县最有名气,颇具唐风军韵,大鼓擂动扣人心弦,似有千军万马,催人奋进,英勇向前,有王者之气。过去,大人小孩都爱看戏看电影,晚饭后青年人、小学生都成群结队到四邻八村去看戏看电影,十里八里也不嫌远。在我的印象中去冀庄次数最多,因为那里有亲友同学,能搬凳子坐,有时还能享受口福,吃上好东西。电影多是战斗故事片:八路军打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结果都是敌败我胜,旨在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
大戏教育意义更广泛,《清风亭》,孝道教育,雷劈不孝子;《六尺巷》讲睦邻团结,和谐友善;《锁麟囊》倡导济难救困、感德报恩。《包公案》、《刘公案》宣扬惩恶扬善……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比言辞说教更感人,更能让人接受。人们在文化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培养成良好的孝德观念。1962年,我在洛宁一初中上学,认识了冀庄村的郭发魁老师和郭约民、郭治周同学。郭老师两年前刚从洛阳师范毕业,二十几岁,教我们代数,课教得很好,对人又和气,学生们都很喜欢他,经常到他住室请教难题,他有问必答,百问不烦。他很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问,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批改作业很认真,还别有风趣,对完全正确又干净整洁的作业都批上一句:хорошо(俄语,好),学生们都想叫老师表扬,作业做得都很认真。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郭约民是班团支部书记。郭治周是位学习天才,聪明绝顶,过目不忘。班主任老师姓刘,教我们语文。有一次上古文课,老师反复读课文讲含义,发现郭治周在闭着眼睛瞌睡,就把他叫起来发问:“我刚才讲是啥?”郭治周不慌不忙把课文从头背到尾,并讲了含义。刘老师很吃惊,才知道原来是他听讲太投入,闭目思考呢!郭治周就是个怪人,上课认真听,课下只管玩,不做作业,但啥都会,提问难不倒他,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初中三年,郭约民、郭治周都是我学习上竞争的对手。1964年初中毕业,郭约民考上洛阳师范,我考入偃师高中,郭治周考入洛宁一高中。当时冀庄村“老三届”同学有洛宁一高中一甲班邬万升、二甲班郭琴、二丙班郭治周、三甲班郭兴杰、郭春安,洛师郭约民共6人,同邻村相比较人数最多,雄辨证明冀庄村地灵人杰。1969年2月,我应征入伍,巧遇冀庄村邬万升、高春林、高四章三位战友,还是同附近邻村相比入伍人数最多,在巩固国防、保家卫国方面冀庄仍是排头兵,充分彰显出冀庄村至德大爱的村风。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