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实践的(二)?

昨天写到,当一个病人来找医生看病时,医生在不用药的情况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这个疾病不管它,它是否能够自己好?或者不变好,也不变坏或者会变坏?
我想这是非常考验医者诊断水平的一件事。这件事涉及到一个很值得推敲的事,即在医者职业生涯中,除了把人给治没了外,很少能够听见医生说自己用错了药,为什么?
在《伤寒论》中,常常提到“传”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到底是疾病发展太快,还是医者诊断不精,用错了药所致,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伤寒论》中,常常有误治后应该如何救回来之方法。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误治,当然是诊断不够精准了。
在历代医书中,从实践角度来讲,基本只讲具体实践方法及其相关理论,很少讲到诊断在其中是如何联系实际的。
我曾经听一同行讲他行医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有次,一个头疼病人来找他看病,刚开始的时候四诊信息收集全,然后把头痛相关证型、方法收罗出来,看看有没有能对上,有的话就先用上。
要是没有的话,就问问有没有其它症状。如果有其它症状就先治。其它症状,一个一个治。如果没有,那就去多看看名老中医医案,学习一点经验,提供一下思路。
如果效果还是不理想,那就自己根据脉象,自己来配药,至于有没有效,也不知道。
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何是如此思考。他说其实大多数医生都像我一样,只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却不会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我接着问:“什么叫做问题之根源?”
他苦笑到:“头痛这个症状,从古到今医书记载治疗的方法、证型很多,但是人生病不会按照书上来,总会有不在书上的证,你说诊断是不是问题之根源?而且你读古代的医书,基本都只告诉你如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但不一定能解决。比如“面口合谷收”,也只有一半的机率是面口疾病扎合谷有效。”
因此,只要人有社会实践活动,要么有效果,要么无效。但不管是有效还是无效,都是在逐渐改变人的认识、思想,从达到符合规律这个层次。
故而叫做“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术,是心术,表现在内就是思想、认识这一类,表现在外就是人对工具之使用,数,是规律。
比如小时候父母老师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在社会实践中,至少会有三个阶段,即对谁都诚实,对谁都不诚实(法于阴阳),该诚实的时候诚实(和于术数)。为什么?这就是认识,思想的变化,治病也是如此。
因此这个问题,要深究起来,大家一定要读毛主席的《实践论》,里面为我们如何正确的实践指明了方向,而不是实践后才证明正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