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的山水画代表作 《雪江归棹图》
宋徽宗赵佶 《雪江归棹图》
《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山水画的代表作。
此画以长卷形式表现雪后郊野的江山景色,江面平静,白雪封山,银妆素裹,山势雄伟,可见江中鼓棹片片归帆,岸边点点稀疏行人,使整个画面在平稳安静中仍显出生气,静中有动。
图绘寒江两岸的雪景,极富手卷层层深入、峰回路转之情趣:开卷是茫茫寒江,远山飘渺,底下是江岸,向内延伸,一石突出河岸,有篷舟靠其旁,两人在忙碌,应是“归棹”之点题。
再向内,渐见土岗、山丘,而后群峰突起,层峦叠嶂,画面向纵深演绎,有楼阁村舍隐匿山后,栈道、小桥点缀其中,依稀有人行,或骑驴,或肩挑,再往后则又见水岸,复归寒江浩渺。
构图上不乏北宋全景山水之大气,而笔墨上则自创新意:勾、皴简略,重在以层层烘染体现雪景之冷峻。
勾线短而随意,大异于李成之凝重严密和郭熙之挺拔爽落,树枝呈鹿角状,不再是风弥几百年的“蟹爪”枝。皴笔很少,依石纹有些淡淡的短线皴,只是在石棱之深处加浓墨密点。这予雪景氛围的营造是十分合适的。
而这种勾、皴的简略,凝重质朴,气韵高古,似乎在此感受到了唐代王维的《雪溪图》的气息。后人赞美此图“直闯右丞堂奥”,实非虚誉。
而此变化,正完美地体现了自哲宗朝创导“易以古图”带来的新变化,也开启了南宋以至元代笔墨及构图渐趋简略的先河。应该说,北宋的灭亡,对正蓬勃向上的中国画无疑是极大挫折,但并没有改变其发展的总趋势。
卷首瘦金体书“雪江归棹图”五字,钤“双龙”小玺;卷后有“宣和御制”,钤“御书”瓢形印;下有御押“天下一人”(又曰“天水”,赵姓郡望)。
看来他自己对这幅画相当重视。
尽管有后人疑惑赵佶身处宫闱,何来如此冷漠萧瑟的感受,其实不尽然。
赵佶继位后亲掌画院及画学,每十天从藏画中取出两幅古画供学者临摹,以至现今传为唐画者,有一些就是当时的临摹品,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乃直指赵佶所临。
唐时以及北宋的多幅雪图应该为他所熟悉。
可惜的是,按蔡京在卷末的题跋,赵佶同时画了四时四图,而现在只得欣赏冬景,不然,看赵佶如何以水墨画春、夏、秋、冬四景,一定非常赏心悦目。
而赵佶在身体力行地推动重彩的“古图”的同时,依然为画坛保留了水墨画的空间,也充分显示了他对绘画精深的理解。
宋徽宗存世作品中,山水画只有这一件。
宋赵佶雪江归棹图
【年代】北宋
【作者】宋徽宗赵佶
【形制】绢本,墨色
【尺寸】纵30.3cm,横190.8cm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清晰数据,点击原图更可放大聚焦细节
宋徽宗赵佶(1082-1136)。
宋代皇帝,画家。为帝时不励精图治,惟穷土木,崇奉道教,任用蔡京、梁师成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进教城汴梁,赵佶、赵桓、以及赵氏宗族、亲属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虏。
他擅长花鸟画,受吴元瑜影响,书法师黄庭坚,后自创一种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的“瘦金体”。
据说他画鸟雀,常用生漆点睛,小豆般的凸出在纸绢之上,十分生动。陆续描写过各种奇花异鸟,命名为《宣和睿览册》。
他要求所画花卉,能够画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下的特定情态,他对人物、山水画等,也有一定的造诣。
传世作品较多,有些是御用画家代笔之作。
作品有《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柳鸦芦雁》、《瑞鹤图》、《溪山秋色图》等。人物画方面有《听琴图》、《文会图》。山水画方面以《雪山归棹图》为代表。此外,还临摹有李昭道《摘瓜图》,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赵佶係神宗第十一子,哲宗时封端王。
1100-1125年在位。
政治上昏庸腐败,生活上穷奢极欲,任用蔡京、童贯等人把持国政,推行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守内虚外”的政策。
搜括江南奇花怪石,筑园名“艮岳”。
在位时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河北、山东、江南等地均爆发农民起义。
宣和七年底,在女真贵族发动掠夺战争期间,传位与儿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与钦宗同被金兵俘虏,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扩充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擅书法,真书学薛曜,自称“瘦金书”,也能狂草,传世有真书及草书《千字文卷》等书迹。绘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为生动。但不少作品为画院中人代笔。
赵佶在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画家往来。即位以后,在政治上可谓是昏庸无能,但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画院的重视和发展。
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
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
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
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徽宗赵佶传世作品较多,有些是御用画家代笔之作。作品有《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柳鸦芦雁》、《瑞鹤图》、《溪山秋色图》等。人物画方面有《听琴图》、《文会图》。山水画方面以《雪山归棹图》为代表。此外,还临摹有李昭道《摘瓜图》,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曾下令编撰《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仅《宣和画谱》就有二十卷,包括二百三十一家的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作品。
《雪江归棹图卷》用细笔描绘雪江两岸景色,卷前段部分是江渚遥岑,寒林萧瑟;卷中后段部分群峰耸立,白雪隐约。峰巅壑间用浓墨作细苔点,淡墨皴擦山骨。孤树群林皆以蟹爪状描绘,渔棚村舍掩映其间。江中有一扁舟似在捕鱼,又一小舟似正在泊岸,山麓江岸边一行人马和行旅。寒江雪色,逼人双眸。虽绢色已呈晦黯,但全图笔墨尚可辨读。从整体的构图和笔墨风格上来看,《雪江归棹图卷》有较为明显的“李郭系”山水画特征,属于北宋年间的李成和郭熙画派。也与北宋王诜(1048-1104后)的传世真迹《烟江叠嶂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渔村小雪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笔墨风格近似。
《雪江归棹图卷》拖尾纸上有蔡京(1047-1126)一段长跋:“臣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天地四时之气不同,万物生于天地间。随气所运,炎凉晦明。生息荣枯,飞走蠢动。变化无方,莫之能穷。 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盖神智与造化等也。大观庚寅季春朔日,太师楚国公致仕臣京谨识。”
蔡京的此段题跋非常重要,一是说明《雪江归棹图卷》为徽宗御制;
二是说明《雪江归棹图卷》是原来的春、夏、秋、冬四时图之一。
三是说明此图卷约完成于大观庚寅四年(1110)之前,时宋徽宗二十九岁。所以后来许多的著录书籍、画史研究家和鉴定家均依此认定《雪江归棹图卷》为宋徽宗真迹。
但明万历年间人孙鑛在《书画跋跋续》卷三中却认为:“此图应系画院供奉人代笔。”所以《雪江归棹图卷》究竟是宋徽宗“亲笔”还是“代笔”的问题,一直困饶着鉴藏界和绘画史学界。
董其昌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夏五在《雪江归棹图卷》题跋中也怀疑此图并非宋徽宗之作:“宣和主人写生花鸟,时出殿上捉刀。虽著瘦金小玺,真赝相错,十不一真。至于山水唯见此卷,观其行笔布置,所谓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是右丞本色。
宋时安得其匹也?余妄意当时天府收贮,维画尚多,或徽庙借名而楚公曲笔。君臣间自相唱和,而翰墨场一段簸弄未可知耳。”董氏怀疑此图不是宋徽宗之作,但他却“妄意”认为是王维的作品。而徽庙(徽宗)“借名”,楚公(蔡京)“曲笔”,君臣唱和,戏弄他人。
如果说《雪江归棹图卷》是画院中人代笔到尚有可信之处,但董氏却硬要将之挂在“南宗画祖”王维的名下,实在是显得牵强附会。
并且在跋中还要自圆其说:“若遇溪南吴氏出右丞《雪霁图卷》相质,便知余言不谬。”
董其昌的上述题跋和鉴赏水平引起了明末清初书画商人和鉴藏家吴其升的强烈质疑,他在《书画记》卷四的《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绢画一卷》中反驳相讥道:“而右丞《雪霁图卷》亦为季白所得,予尝见之。
其画简略,山石盖为解索皴,树木为蟹爪皴。枝杆与此图画法绝不相类,迥异天渊。若未见此二卷,必以董言为然。
不知先生平日议论与夫题跋,专用[ ]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等语。世人闻风附会而宗焉,推为一代鉴赏祖师。”
《雪江归棹图卷》在流传过程中有一段约五百年左右的“空白期”,也就是说此图卷从南宋起至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的递传经过不详。
此图卷约在嘉靖年间为著名鉴藏家王世懋(字敬美,1536-1588)收藏,而在此之前的收藏者为“朱太保”。
王世懋在题跋中详述了购藏经过,并云当时张居正“索此卷甚急”,后王氏为避“画祸”而持卷归里。
其兄王世贞(字元美,1528-1590)曾经为此图写有两段题跋,并刻入《弇州山人四部续稿》中。
晚明年间,《雪江归棹图卷》归徽州收藏家程季白收藏,后又归丹阳王君政、张我范先后收藏。
清初为梁清标(号棠村,1620-1691)收藏,梁氏之后入清内府归乾隆收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此图从溥仪“伪满洲国”的长春皇宫中流出,被北平书画商人郝葆初购得再转售给张伯驹先生。
张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将之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清以来曾著录过《雪江归棹图卷》的主要书籍:
孙鑛《书画跋跋续》、汪珂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三、张丑《清河书画舫》溜字号、吴其升《书画记》卷四、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八、吴升《大观录》卷十二、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一、乾隆《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阮元《石渠随笔》卷二、庞莱臣《虚斋名画录》卷一、张伯驹《丛碧书画录》等。
当代一些著名鉴定家对《雪江归棹图卷》真伪意见是:谢稚柳、杨仁恺、傅熹年等先生都认为是宋徽宗真迹。
徐邦达先生在《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社1997年8月)一书中,又认为此画:“有押。上上。”认定为真品。
IART经作者赵鲁滨先生授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