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家荡产上衡中”,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

明珠絮语-教育|美文|人生感悟

联系:mingzhu786(转载)hbliuchanghai(商务)

mingzhudz(读者)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看到一位家长介绍自己的情况,她说为了让孩子在高中能上衡中衡二等学校,不惜倾家荡产把户口办到了衡水,初中三年,杂七杂八花了有150000元。
钱花得不少,但还是要这么做,因为衡水那些高中一个班600分以上的人数比自己那儿整个学校600分人数还多。
“倾家荡产上衡中”当然是特殊情况,但不管孩子成绩好坏,都竭尽全力让孩子去重点高中读书,这是很多家长的做法。
这几天正值中考出分,有不止一位朋友向我打听,怎样才能让孩子进入本地的重点高中。
虽然,他们孩子的中考成绩比重点高中的录取线差了好多。
“只要能去,花多少钱都行!”这是朋友的原话。
朋友的理由和前面那位家长一样:重点高中一个班考上985的人数,要比普通高中全校的985人数还多啊!
02
家长们说的都是事实,但客观地说,这里面是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的。
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水平确实有差别,而且还差别巨大。
但这种差别,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而不是学校。
重点高中的高考成绩好,首先是因为人家的生源质量好。
打个比方说,一般县里的学校布局,县一中是重点高中,二中是普通高中。
中考录取时,一中录取完二中再录取,也就是说,二中学生中考成绩最高的那一位,比一中成绩最低的那一位还要低一些。
这样的生源素质差异,当然会造成高考成绩的巨大落差。
尤其是一中还要把最优的学生选拔出来编入尖子班,将来一个尖子班的高考成绩能傲视二中全校,这不奇怪。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如果学生本身的水平不高,就算花钱进入了一中,也进不了尖子班,就算进了尖子班,也取得不了人家那样的成绩。
因为重点中学的高考成绩好就去重点中学就读,以为自己的孩子也能取得同样的成绩,这样的逻辑有些简单化了。
03
你可能会说,重点中学除了学生好,老师的水平也高。
确实,重点高中的待遇相对较好,更容易吸引到优秀的教师。
但一般情况下,就算是普通中学的老师,教我们的孩子也足够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让县里一中和二中的学生进行互换,而教师保持不变,两校的成绩会怎样?
答案肯定是,好学生在哪个学校,哪个学校的成绩就好。
重点高中最大的优势,其实是由于好学生多,管理措施更容易得到落实,学习氛围也会更好。
所以理智一点说,让孩子去重点高中,只是给他找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这和孟母三迁的故事是一个道理。
如果孩子的素质不错,让他上重点高中,和更高水平的同学一起学习,这肯定是好事。
04
不过,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去重点高中,如果孩子的分数很低还想上重点高中,这就需要说道说道了。
我们知道,任何学校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会以班里中间水平的学生为基准进行教学。
以最好的学生为基准,大多数人会听不懂跟不上,以最差的学生为准,大部分人都在浪费时间。
所以,只能照顾大多数。
如果孩子短时间内不能跟上进度,难以弥补的成绩差距很可能让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自暴自弃。
每年重点高中都会由于种种原因,招收一些低分学生,大多数是条子生或自费生,这些学生进入重点高中之后,大多都做了考试的基数。
除了极少的学生能够化压力为动力,最终实现逆袭,很多学生的成绩仍然不好,甚至还不如那些在普通中学就读的同等水平同学。
这样的话,无疑是花钱给孩子买罪受。
05
当然,也不是成绩不好就不能去重点高中。
比如以下两种情况,就完全可以去重点高中试试:
一是偏科的学生。
有些同学中考成绩不高,只是因为偏科。
比如文综极差,数理化却非常强,也有的恰恰相反,理化学不进去,文科却非常出色。
这样的学生只要等高中文理分科,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就好,一旦进入自己的赛道,就会实现超越。
二是天资不错但在初中没有努力的学生。
有的同学素质不错,但天天沉迷于游戏,和一帮不求上进的同学在一起混日子,使得中考成绩不尽人意。
这时候,只要浪子回头,把心思用到学习上,就能够赶上来。
进入重点中学后,学习环境较好,也能够和原来的朋友断绝关系,也是好事。
06
如果孩子的天资一般,在初中已经拼尽了全力却仍然考不过别人,那么在普通中学做一个努力的学生,胜过去重点中学受煎熬。
如果普通高中的管理没问题,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好、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在普通中学会被老师当成宝贝,未尝不是好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比如县里的一中和二中,在高考的时候,二中头部学生的分数,是要远远高于一中尾部学生的。
甚至,二中个别学生跟一中的优等生相比也毫不逊色。
还是那句话,孩子怎么上高中,比在哪儿上高中更重要。
倾家荡产上衡中,不惜代价上重点,这里面其实有着盲目的成分。
孩子上高中,也是因人而异,不能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