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1.11【2017-4-8】
#每日学论语#11.11【2017-4-8】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
【译文】
颜回死后,颜回的同学孔子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要厚葬颜回。”
门人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啊,他视我如父,而我却不能够视他如子啊。厚葬颜回,不是我的本意,是那几人做的啊!”
【微言微感】
不是我不想厚葬你,是不想亵渎我们的信仰。
不是我忍心不给你买外棺,我的儿子鲤也是一样的。
他们执拗集资厚葬了你,这不是为师的本义。
回啊,请理解老师一片心啊!
颜回之死,连续四篇文章:拒绝颜路的卖车买棺请求;发出“天丧予”的千年一哭;反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的真情显露;顺水推舟的厚葬了爱徒,然后有有一些愧疚。
颜回之死,好重要的一件大事。我们不得不反复审视。
孔子为什么不让厚葬颜回?
与礼不合!
孔子最是反对僭越。“八佾舞于庭”,夫子生气,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怒吼;“三桓”城池超大超高超规格,孔子排除千难万险,坚持“坠三都”,以至于得罪权贵,最后被迫流浪他乡。
孔子一生,一直在疾呼,要恢复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大事小情各循其道。按周礼规定,葬礼的级别要与死者的身份相配。士大夫死后才可有棺有椁,颜渊并未做官,不是士大夫,故不该越礼厚葬。另一方面,颜回生前一直安贫乐道,按其本人的一贯作风,他也肯定不愿死后越礼厚葬。孔门弟子们厚葬颜回,于同学感情而言可以理解,但于礼制而言则有所违背。
中国历来有厚葬的传统。三年守孝,取消娱乐,官员辞官丁忧,商人关门歇业,啥也不能做,就在父母墓前窝着。传统文化24孝图里,还有“卖身葬父”之说,卖身为奴,卖身青楼,反正不能让父母死后不得安葬……
据说,这些封建礼教的始作俑者,和儒家息息相关,这是批孔运动的主要依据之一。
然而,孔夫子对自己的儿子和爱徒,却是反对超规格厚葬,可见传闻有待商榷。
《檀弓》中孔子说:“称家之有亡,有之,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居棺而封。”
这是子游和老师的对话,子游问老师关于丧葬的事情,孔子说要量力而行。即使富有,也不可太奢华,太过分。没有钱,不富有,人死了,简单穿戴,装入棺材,马上安葬,入土为安。
孔子还说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并不是喜欢用死人折腾活人的老封建,他看重的是礼,是诚心。
有一年我去湖南,夜晚见村庄升起“孔明灯”,隐隐有唢呐声声。询问才知道是村里有老人去世,他们家在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要折腾很久,七天才能下葬,搭灵棚、请和尚道士超度,请器乐班,请哭丧的、送葬的,连续大摆酒宴,各种各样的丧葬用品,这还不包括墓地费用,没有个三万五万根本过不了关。
“三五万只能是凑凑合合,十万八万办丧事大有人在!”他说,“很多夫妻,要养双方四个老人,基本上后半辈子就在筹备给老人送终的费用。“
“不能简单些吗?”我很是费解,说:“活着时候好好孝敬,死后入土为安,为什么不这样?”
“不行啊!人活着还不是为了个脸面。很多家,老人活着吃不饱,穿不暖,死了也一样要风光体面。葬的是死人,面子是活人的。”那人忧心忡忡说,“我去年送走老父亲,几乎扒了我一层皮。这都是孔老二做的孽啊!”
孔老二者,孔丘也。
乡村野夫都说是孔丘造的孽,孔子这黑锅背得实在是有些冤?
孔门大弟子子路,曾经后悔自己父母死的时候自己没有好好安葬他们。
孔子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
意思很明确:活着尽力尽孝,死后量力而行,根据礼的要求安葬,那需要多大排场?
再次证明:孔子是反对丧事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
纵观孔子一生,观其言,察其行,何曾有过厚葬的鼓吹?
父亲叔梁纥死的时候,孔丘三岁,孤儿寡母,何以厚葬?母亲颜徵在死的时候,孔子十七岁,也难以有能力厚葬。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六十九岁,不设外棺,量力而行,虽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没有超规格,讲排场,大操大办啊!
这次颜回之死,孔子更是顶住压力,先是拒绝颜路卖车置办外棺的请求,然后是门人们商量集资厚葬颜回,夫子也是明确表示不同意。
但是,最后颜回同学还是得以厚葬了。外棺可能也买了,场面可能还不小,都是同学们操办的。
换个角度,我感受到了孔门师徒的真情实意。
没有人轻视穷人颜回的寒酸,没有人嫉妒学霸颜回的受宠,同学情深,兄弟情谊,通财之义,子贡、冉求、子张、子路……自觉自愿,慷慨解囊,风风光光把同学厚葬。
唯一反对的是孔子,反对的理由是这不符合礼仪,这不符合道义,这不符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