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3.18【2016-9-3】
#每日学论语#3.18【2016-9-3】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服事君主尽到了臣子之礼,而有人却以为这是谄媚。”
【微言微感】
有些时候,太阳会被乌云遮住,真理会被谬论撕咬,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现象不可避免。
忠君尽礼,恪守臣道,这怎么会错呢?但是,在礼崩乐坏的鲁国,国君昏庸,“三桓”弄权,坚持“事君尽礼”的孔子,反倒被人说闲,讽刺是不合时宜,拍国君马屁。
食君禄,忠君事。人,总不能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无缘无故,回头还骂人家。孔子最是讲究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切破坏秩序的行为,结果无疑都是混乱。
孔子在鲁国经历了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三位国君,虽然他们都没有很好信任和重用孔子,让孔子施展抱负。但是孔子依然和他们保持很不错的关系,恭恭敬敬,仁至义尽。
鲁昭公曾经在孔子儿子孔鲤出世的时候,赐了一条鲤鱼祝贺,孔子感恩戴德,给儿子取名“孔鲤”,以示君恩浩荡,没齿不忘。后来,鲁昭公和季平子因为“斗鸡事件”大打出手,“三桓”联合,居然把国君赶出鲁国,到齐国、晋国流亡。鲁国大臣们重新拥立鲁定公,任由自己国君自生自灭,上上下下,漠不关心。这时候,独有孔子有情有义,追随到齐国探望。
鲁定公对孔子曾经有过器重,从中都宰到大司空、大司寇,一路提拔重用。孔子也不辱使命,“坠三都”为定公加强了中央集权,“夹谷大会”为鲁国赢得了国际地位。
鲁哀公时期,孔子正“周游列国”,但是得闻齐国入侵鲁国,马上派子贡想办法救母国。子贡凭三寸不烂之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也就是说,尽管孔子对鲁国国君不重用有想法,但是当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孔子从来都是义不容辞。孔子对鲁国国君的忠贞,从不因受过委屈而改变。
于是,有人讽刺孔子“谄也”。首次,我们必须厘清“谄”的意思——“谄”字和“陷”字,区别在左边,听不懂好赖话,误听谗言,那就进入了陷阱。也就是说,“谄”是语言的陷阱,“谄媚”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讨好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所图也,旨在损人利己。
孔子对鲁国国君,有什么企图吗?孔子如果想升官发财,无论是在鲁国,还是在卫国、齐国、楚国,他只要收起道义,放下面子,屈从权力,不那么固执,这些都是小菜一碟。
孔子有必要献媚鲁国国君吗?他只是为了恢复周礼和秩序,实现国泰民安。鲁昭公也好,鲁定公、鲁哀公也罢,或者是其他什么人做鲁国国君,孔子的眼里,只要君明臣贤,百姓本分,就可以政通人和,安居乐业。
《康熙大帝》有一个张廷玉,侍奉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始终荣辱不衰,属于“不倒翁”一样的人物。他除了做事勤廉谨慎,更主要的是站队稳当——谁是皇帝,就忠于谁。
其实,对于每一个人,这道理都合适:我们是中国人,天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忠于党,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我们在一个单位,一个团队,家有千人,主事一人,法人代表团队,我们肯定要忠于法人,否则,拉帮结伙,打击法人,这不是在制造混乱吗?
服从领导,忠于团队,不是对领导献媚,这是我们的本分。难道中国人不爱中国,要拼命去爱美国吗?在单位不支持法人工作,要讨好造反派吗?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管理诸侯的是天子,监督地方的是中央,各级官吏自有主管部门监管,一级对一级负责,各司其职,各尽本分,不必杞人忧天,不必越俎代庖。
自己的职责不上心,总是眼睛盯着上级;自己的本分不到位,总是喜欢犯上的人。往往是打着革命反革命,标榜正义毁太平。或许动机是好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