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四大标准工时制定法
标准工时是IE工程师的尺子,它可以用来评价、改善系统。任何一个合格的IE工程师都不会否定它的重要性。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两大类:
1、直接测时法(包括:秒表法,影像法)
2、间接测时法(包括:预定工时法,标准资料法)
我们对这4种方法将分析其优劣之处,使用场合:
直接测时法:
此方法一定要在有实际生产的情况下,才能测定工时。适合于量产产品的现场改善。
1、秒表法
优点:应该可以说这是四种方法中最简单快速、实施成本最低的方法。
缺点:假若操作单元时间都非常短,那么测量的人员也是反应不过来的,这样数据就产生了问题。另外,此方法缺少二次分析、追溯的能力,因为记录下来的仅仅只有一个数字而已。
建议使用场合:量产阶段。一般可以用来测量每个工位周期时间,绘制线平衡图表,可进行人机作业分析。由于测量精度问题,不建议测量周期时间较短的工位,不建议将数据进行双手作业分析,不建议据此生成标准资料。
2、影像法(视频法)
优点:这种方法是我见过使用率最高的方法。它的精度相较于秒表法会更高,由于视频的存档,它具备二次分析、追溯的能力。
缺点:但是它的问题就是分析的低效:很多公司使用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分割,从而获取操作单元时间。因为不是专门的分析软件,所以整个分析过程痛苦无比,费时费力。原文链接的软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建议使用场合:量产阶段。几乎可以运用所有的场合。注意精度需求和分析精度之间的权衡。
间接测时法:
此方法在没有任何实际生产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标准工时。特别适合新产品的规划。
3、预定工时法
优点:具体的方法有:MTM,MOST,MOD。它们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实际生产。另外,预定工时法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一个改善的基准。比如,工程师在规划阶段分配了一个手腕动作的时间,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发现工人使用了一个手肘动作去完成。那么是不是现场的布局有问题,需要把物料放在手腕能够取的范围内呢?
缺点:必须对每个编码的起始点,结束点,包含动作了如指掌。否则很可能产生遗漏了某个工作导致预定工时分析出来的工时偏短。另外,如果长期使用预定工时法会导致疏离工厂现场,导致分析结果脱离实际。
建议使用场合:新产品导入阶段、量产阶段。注意根据不同的周期时间选择不同级别的编码,不建议高等级动作采用低等级编码分析。注意编码假设环境与现实环境是否相同。
4、标准资料法
优点:能利用企业历史信息进行快速制定标准工时。并且由于是企业本身产生的历史数据,所以标准工时更加准确,同时,通过该历史数据中设定改善目标,也更加具备可实施性。
缺点:标准资料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企业不断地从上述几种测量方法中总结提取,形成标准资料库。这个过程就像没有尽头的马拉松一样,因为总是有新产品出现,新工艺出现,需要不断的补充改善,岂是一般的企业能坚持的了的?
建议使用场合:新产品导入阶段、量产阶段。几乎可以运用所有的场合。注意历史数据所在环境与现在数据所在环境是否相同。
好了,上述四种方法的优劣相信各位IE也有所了解,快选择一个,去帮助企业建立工时系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