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剑与筑,一去不复返的刺客
前情
第57章 新高渐离秦庭击筑:击筑
剑
与
筑
,
一
去
不
复
返
的
刺
客
蒋
华
荆轲是四海为家的剑客,流浪到燕国都市时结识了击筑大师高渐离。在燕市的大排档,喝酒,吃狗肉,酒酣兴起,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都是侠肝义胆之人,剑气推杯换盏着筑声,旁若无人地响在——一场秋风即将给燕国八级降温的前夜。
这场秋风刮自西北的秦国,是能给燕国带来灭顶的风灾。燕国边界河易水(今河北易县)的浪花都提前胆战心惊……
其实荆轲完全可以躲过这场政治风灾,他不像高渐离是燕国的原住民,本土音乐家。他是卫国人,祖辈还是齐国人,虽是燕国的邻国,但与燕国没有毛钱的国籍关系。更是孤身的剑客,燕国不过是他仗剑天涯的一个驿站,新的远方随时都召唤到他的剑气和脚印。
但燕国的少掌柜太子丹,正广收门客,蓄意抗秦,他一见荆轲真寒冬见日,立即奉若神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执著地以宝马香车给他家的温馨,美人佳酿温暖一颗居无定所的心……天长日久,盛情难却的荆轲已笃定把燕国住成第二故乡,把余生这把宝剑死死系在太子丹的腰间。毅然将他重金收购的装备,一把喂上巨毒的锋利匕首揣入怀中——因为秦国的秋风已经让燕国不寒而栗、寝食难安,急需自己生命的体温来为它驱走严寒。
据《史记》载,如说高渐离为荆轲第一次击筑,一见如故在燕市;那么第二次击筑,就在生离死别的易水河畔。太子丹和送行的门客都穿戴白衣白帽,仿佛燕国提前下了冬雪。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与筑声生死相依,慷慨天地、响彻云霄。易水慢慢平息着慌乱的心跳,见证着一个壮士慷慨赴死的豪情!感染得怀揣的短刀也恨不得一跃而起,直赴西北,插入风灾制造者的心窝……
荆轲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的征程!易水萧萧西风冷,把一片送行的雪白衣冠都吹成送葬的白幡。
从荆轲来说,他刺秦的目的,正如陶渊明所咏,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当然分不开“士为知己者死”的成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但燕国百姓的眼里已闪烁泪花、流下热泪。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分明是一个异乡人为自己负重前行,用生命做挡风墙的逆行者!
后来,易水河沉默的浪花再也没有照出他的倒影,荆轲的鲜血染红秦国的宫廷;那把喂毒的短刀没有将秦王插得魄散魂飞,却像飞刀一样插入秦廷的梁柱,吓得盘柱的金龙头昏目眩。
后来,燕国就像夹进早餐馍里的一块肉,被秦王吃成肉夹馍。而太子丹已亡,高渐离逃亡,隐姓埋名地逃亡成宋子城(今河北赵县)一家酒楼的店小二,朝夕端递的杯盘代替了须臾不离的乐器。每当一些食客醉酒高唱,每当夜深擦拭积满灰尘的乐器,眼前就浮现一位高歌的剑客身影,在繁华的燕市,在萧萧的易水,如今已成为秦国的土地……筑,就在内心自鸣地击打出铿锵有力的旋律。
后来,高渐离听到有人击筑,就像热心的专业评委一样点评几句,这个音色不准,那个音色不对。高渐离听音辨色的本领比三国时的顾曲周瑜至少要早四百年。让击筑者们弄斧后受益匪浅。
后来后来,已经升级成秦始皇的秦王,赦免了高渐离,要他带筑进宫,似乎是想听听这位亡国的音乐家,如何演奏“虎视何雄哉”的英雄颂,或扫平六合的胜利曲。高渐离也答应了秦始皇的条件,只带筑不带双眼;以盲人演奏家的身份进宫也符合高渐离的心情,省着看见那副吞灭燕国者的嘴脸,他的双手何止溅满荆轲的血,更有无数同胞的鲜血……
入宫后的高渐离,摸索着给筑灌铅,灌出一把能奏乐的利器。乐器变利器,他像挥刃的荆轲,全盲的双眼已怒射火焰。
后来,在流过荆轲热血的秦宫里,又流下高渐离的热血……附带说一句,秦始皇的命真硬,晚年出巡到今河南原阳县的博浪沙时,还躲过韩国人张良掷铁饼似的狙击。不同的是,民间公认喋血的荆轲比东躲西藏的张良更具影响力,莫怪深藏逭大索,世间故自重荆卿!但秦始皇从此再不接近六国之人(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担心他们都是复仇者;尤其是燕国人的前(荆轲)赴后(高渐离)继,视死如归,更是给他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似乎患上谈“燕”色变的恐“燕”症。
陶渊明认为荆轲,虽然“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刺秦功亏一篑;但“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千年后,荆轲是否剑术高超并精通刺杀之术,高渐离之筑砸中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馀情”的“情”字力敌万钧——不管是报国情、报恩情、报友情,还是“引刀成一快”的豪情……都升华为反抗暴政拯救黎民的侠义化身!具有贯穿古今的力量,强大地激励后人的精神!哪怕时光疏远了匕首这件兵器,筑这件乐器。但天地永远保留着荆轲的剑气、高渐离的筑声!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才是千载有馀情的重要原因!
刊发于2021.9.9《劳动时报》